人民網>>體育>>綜合
人民網>>體育>>正文

中國田徑進步喜連連 眾新星崛起訓練有新意

褚鵬

2015年12月29日08:33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田徑進步喜連連

  蘇炳添速度令博爾特吃驚 攝影/本報記者 崔峻

  都在說劉翔退役了,中國田徑沒人看了,一批批的新生代,轉眼就給你好看。我說的是今年8月,北京鳥巢上演的田徑大戲,田徑世錦賽。還記得中國男子短跑創造的歷史嗎?記得蘇炳添兩次百米9.99秒嗎?記得男子接力那個驚心動魄的創紀錄銀牌嗎?這批新人類,想法不同了,訓練理念也不同了,相應地,中國田徑也在慢慢轉向,讓這些新一代運動員的新想法,吸引來新一代的田徑觀眾。

  新一代新得有看點

  今年北京田徑世錦賽幾大亮點,都落在了男子短跑新銳身上。能夠在世錦賽最萬眾矚目的項目上成為焦點,這些新人類的肩膀夠寬,夠擔當。

  “蘇炳添在男子百米不僅突破10秒,更歷史性殺入決賽,展現了中國速度。這是亞洲田徑的第一次,也是黃種人的第一次。”這是田徑管理中心負責人杜兆才對這名廣東短跑小伙的點評。

  蘇炳添,以及他帶隊的中國男子4×100米接力隊奪銀,也驚動了世界田徑。世錦賽前被選為國際田聯理事的杜兆才透露,國際田聯的官員對中國短跑項目的成績表示驚奇。“包括塞巴斯蒂安-科在內的很多同事,都親自向我祝賀中國田徑的進步。他們告訴我:‘中國辦賽出色(fantastic),成績更是完美(perfect)’。”

  本屆世錦賽,中國田徑獲得1金7銀1銅,創造了新的歷史。杜兆才總結:“北京世錦賽上,中國新生代運動員展現出了精氣神,也展露了霸氣與自信。包括李金哲、張國偉、蘇炳添、劉虹在內的很多運動員,精神面貌都非常不錯。”

  新生代新得有特點

  新生代和以往運動員不同點很多,除了大部分都是“90后”,而且多數都有名牌大學學歷,顏值也高,通俗來說,就是“升得了國旗賣得了萌”。

  名牌大學學歷已經是現在體育明星的標配。蘇炳添算得上體育圈的學霸了。他連本科帶研究生一起讀,本科的畢業論文拿的是優秀,研究生論文,是用經濟學原理和經濟學模型,研究廣東體育產業。

  這也可以解釋,蘇炳添何以在去年赴美冬訓后,長進如此之大。據他說,他和自己的教練,是吸收了美國的訓練方法,再結合了自身條件進行了改進。

  新生代運動員的特點,是熱愛嘗試新的理念。今年冬訓,田徑隊再次來到美國。隊員反映,又接觸到了一些新穎的訓練手段。“比如准備活動,圍繞著髖關節、上肢力量等,密度比較大,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效果很好,既為訓練做足鋪墊,又避免傷病。”帶隊的教練袁國強介紹。

  他們所在的IMG學院世界聞名,不僅是擁有曾為多個領域的奧運冠軍提供訓練支持的歷史,還在於擁有先進的訓練、康復設施。通俗地說,這裡能讓運動員練得好,吃得好,還能玩得好。

  后勤團隊介紹,訓練結束之后,隊員們可以在學院裡散步、騎車、玩航模,還有水療,讓之前訓練的疲憊一掃而光。

  新星崛起有原因

  新星能夠崛起,少不了幕后英雄的付出。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副研究員苑廷剛介紹,科研人員在幫助運動員改進動作,提升成績方面出力不小。

  比如鞏立姣在本屆世錦賽上獲得了女子鉛球的銀牌。從2009年開始,科研所就使用了運動視頻圖像多重處理技術、視頻快速反饋技術和運動生物力學三維錄像分析技術等,研究分析了鞏立姣的技術能力。結果發現,她的出手速度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13.50米/秒以上,而出手角度不到34°。對比世界級優秀鉛球運動員的出手角度一般是39°左右,鞏立姣找到了差距。

  還有同樣在世錦賽上大放異彩的男子跳遠,科研所發現,中國運動員的助跑速度較快,達到世界級優秀運動員的水平,但起跳角度偏低。比如世界紀錄保持者鮑威爾(8.95米)的起跳角度達到24°,劉易斯在22°以上。我國的李金哲為18°至19°,高興龍也是18°左右。王嘉男稍稍較好達到20°。短跨組就此確定,加強運動員的助跑節奏和起跳爆發力的練習。

  賽場有新意爆新看點

  這一年,最火爆的田徑看台,無疑是8月底到9月初,北京田徑世錦賽期間的主賽場鳥巢體育場。但這一年,北京的世貿天階,清華的大操場,都成了田徑賽場和觀眾席。田徑要出新,賽場設置也得有新意。

  據賽事組委會數據統計,北京田徑世錦賽共9天賽程,日場上座率為77%,夜場達到98%。男子百米、男子接力等重點項目的比賽日,鳥巢體育場內共8萬余個座位幾乎爆滿。杜兆才透露,國際田聯對本屆賽事的觀賽氛圍很滿意。

  而為了烘托田徑世錦賽氣氛,中國田協聯合辦賽公司舉行的田徑精英系列賽也在清華大學和北京時尚地標世貿天階進行,產生不小的反響。

  因為比賽採用國際田聯最新競賽規則,參賽運動員可以獲得參加2017年全國運動會田徑項目比賽的積分,主辦方得以邀請到全國頂尖選手參賽。

  從世貿天階到清華大學,高水平的田徑比賽進入校園,走上街頭,從未來的角度看,會吸引更多高校學子、普通市民關注、參與田徑運動。通過創新比賽形式,將時尚娛樂元素與田徑運動文化有機結合,會讓更多的人切身感受到田徑運動新的魅力。這比一年盼著出一個劉翔來拯救田徑運動的想法,靠譜多了。

(責編:胡雪蓉、楊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