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全民健身
人民網>>體育>>正文

體育運動需要儀式感,但享受快樂且適合自己才是關鍵——

“炫耀式運動”害人不淺

慈鑫

2015年10月26日08: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10月25日上午,2015合肥國際馬拉鬆賽發生悲劇,一名30歲左右的男子在接近終點處突然倒地,被送至醫院后經搶救無效身亡。如今馬拉鬆賽尤其是全程馬拉鬆賽選手出現意外不算新聞,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已有5名馬拉鬆選手在參賽過程中身亡——“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參加馬拉鬆運動”這一話題再次引發跑友討論。

“在你運動之前,你要問問自己,你究竟是為什麼運動?”原中國著名長跑運動員、退役后致力於推廣馬拉鬆運動的孫英杰今天向記者表示,“我們是為了健康,是為了享受運動的快樂才參與運動的,無論何時都不要忘了這是普通人參與運動的最主要目的。”

在推廣馬拉鬆的過程中,孫英杰因為頻繁接觸普通跑友,最能感受到一些跑友的盲目自信和炫耀心理。這幾年,業余選手在國內馬拉鬆比賽中受傷、猝死的事件已經不是新聞,頻頻發生的悲劇后面,既有國內馬拉鬆賽事組織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客觀因素,但更需要反思的還是很多跑友自身的科學健身意識和安全意識不足。

大眾健身和群眾性體育運動的走熱演變成為一種時尚文化,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很多人可能還不清楚自己為什麼運動和需要什麼樣的運動時,就在同事、朋友、同學等熟人的邀請、鼓動下,加入到了運動大軍中。

比如《朋友圈拼步數,她差點失去雙腳》——10月22日,《揚子晚報》報道了一位45歲的南京市民楊女士,在身患糖尿病的情況下每日用計步器鍛煉身體,為了不在“朋友圈”上讓自己每日的步數排名靠后,楊女士每天高強度的行走,導致腳磨出血泡,而楊女士只是挑破了血泡繼續行走,結果血泡遲遲不見好還出現潰爛,去醫院一檢查才發現自己的雙腳已經發展為“糖尿病足”,如果再不及時治療,潰爛的雙腳將有截肢的危險。

為了在“朋友圈”上獲得朋友的贊嘆,楊女士險些失去雙腳。如此一來,運動的目的到底是為了健身還是殘害身體呢?

楊女士的遭遇可能是一個極端案例,不過,近幾年在跑步熱、健走熱、戶外運動熱等運動項目席卷全國的熱潮中,像楊女士這樣帶著爭強好勝和炫耀的心理參與運動的人不在少數。

不久前,網上還流傳一個據說是某位大媽“發明”的“計步器制勝大法”,就是把計步器拴在自家的狗身上,可以每天輕鬆達到2萬步。無論自己每天是真的走了2萬步還是隻走了2千步,她在朋友圈的排名都能夠位居前列。

從體育的文化特征而言,它是需要儀式感的,“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炫耀也是體育運動的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無可厚非的。”著名極限挑戰運動員、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系主任張健今天向記者表示,當一個人通過努力實現了一個運動成績,他向朋友們展示這個成就和榮譽,也是正常的舉動,但前提是,他是在科學、安全地參與運動和對自己負責的原則下去進行運動的。

跑步、健步、戶外等運動已經成為都市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盲目開始對運動高峰進行挑戰,科學、安全、責任等要素被拋之腦后﹔或者是完全走偏了運動道路,就像險些失去雙腳的楊女士那樣,朋友圈上的炫耀和排名成了她每天進行走路的第一要務。

“我們現在對普通大眾科學健身的宣傳還不夠。”張健認為,“當一個人開始運動的時候,要有主動去學習、掌握科學運動知識的意識,但另一方面,從我們的體育部門、醫療健康部門來說,為大眾提供的科學運動知識是不是也足夠呢?”

就以南京的楊女士為例,她以為走的越多越健康,但顯然不是這樣,就一個普通人而言,在每日的行走超過一定負荷之后,膝關節、骨骼等都會受到損害,這種科學運動的知識,楊女士可以比較容易地得到指點嗎?此外,除了走路,游泳、騎自行車也是有氧運動,楊女士不適合長距離走路,是不是還可以游泳和騎車,這是否又有人給她建議呢?

從目前中國輿論對大眾體育運動的的宣傳方式來說,張健認為,也是缺少安全提示的。比如一些極限運動員從事的極限挑戰運動,從職業運動員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成績是值得稱道的,但從普通大眾來說,極限運動員所完成的這些“冒險性”的挑戰肯定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在媒體報道和宣傳方式上,卻很少提及“普通人切勿模仿”的警示。

朋友圈裡的運動炫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與我們當下某些浮躁的語境吻合,人們更容易看到和欣賞的是一個人的成績和成功,卻不太容易關注到在一項成績和成功背后的科學、安全和責任。  

(責編:溫靜、楊磊)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