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全民健身
人民网>>体育>>正文

一根链条,两个车轮,参与自行车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壮大

快乐不仅是“百公里零油耗”

王继晟

2015年02月13日10:55  来源:人民网-体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大众参与自行车运动的热情已经点燃。近年来,无论是青海湖畔、椰岛海南、古城西安,大江南北总能见到“全副武装”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以青海为例,近年来,随着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的声誉渐起,也带动了爱好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据青海省体育局统计,环湖赛举办以来,已有累计超过30万人次骑行青海湖。自行车运动正在成为国人时尚的健身与生活方式,他们的心随着自行车链条一同转动,滚滚向前。

全国每周参与自行车运动人口超过800万

北京飞航车队是一支由航天科工集团工会组织的自行车队,大约有200名会员。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累计骑行4万公里。飞航车队有京郊骑行,夜骑市内二环路、慢骑街区胡同以及环台湾、东北漠河、环海南岛和西藏318国道等多种方式。因为组织比较规范,也曾受邀参加申奥等公益性展示活动。

车队30岁的女队员韩林霖说:“我们常年坚持自行车运动,强化了团队协同,吃苦耐劳、谨慎细致、勇于挑战的精神,每周的骑行让我们身心愉悦,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车队的发展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现在,北京的各种自行车爱好者论坛、组织诸如“骑游圈”、“香山族”“山马党”“折叠帮”、“死飞党”“4+2”、“风云单车”等都有较高的人气,为自行车运动积累起越来越厚实的民众基础。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统计,全国每周出行一次,以健身休闲为目的的自行车人口已超过800万,广东、福建、北京、浙江、上海、山东、江苏、河南、辽宁、四川等省市排在前列。

装备升级带动产业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之后,车友们愿意投入不小的花费用于装备升级。这显示出,大众对自行车运动的观念和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北青文化公司体育与文化推广活动部部长田禾告诉记者,自行车运动大致可以分为公路、山地和特殊自行车三大类。其中公路自行车爱好者大约占30%,年龄跨度从12岁到50岁,而“发烧级”主要集中在30到35岁年龄段,“发烧”的标志是拥有一辆价值5到10万元的超级公路自行车,北京这类车迷至少有7000人。

山地车是自行车爱好者中最大的群体,大约占到50-60%。第三类包括小轮车、折叠车、“死飞车”等等,属于小众自行车。

田禾说,北京的自行车运动人口自2000年以来,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从两三千的普通山地车到二三十万的顶级公路自行车,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60多岁的退休职工萨本壬回忆说,1987年为参加全国首届铁人三项比赛,他从北新桥信托店买了一辆二手多速自行车,后来花了几千元“巨资”买来碳钢车架,自己硬是攒了一辆运动自行车。现在,他则拥有两辆万元以上的自行车。

如今的自行车爱好者论坛里,不乏相当专业的话题交流,诸如“空气动力学车架的三大流派” ,“各位大侠,三万五到四万左右,不加轮组,是LOOK695还是CERVELO R5还是PINERELLO?” 许多“发烧友”已经把骑行与收藏融在了一起,通过互联网拍卖或者购买零件,组装成自己喜欢的车子。

骑行人生总要留下一些特殊回忆

北京的许多老骑友都曾参加过1988年民间举办的北京—北戴河自行车拉力赛,该赛事骑行距离300多公里,连办七届,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北京民办自行车赛事。

最近几年环湖赛、环岛赛的一些专业线路上,也常常看到业余车手的身影。骑行一次青藏线、川藏线更具挑战性,为的是人生留下一段特殊的回忆。每年最好的季节,川藏线318国道上,自行车骑行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位车友在他的博客中写道:“人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年前,就在计划着骑车去西藏,一年后,终于下定决心,完成了心中的梦想。回望骑行的这一段旅程,会永远保存在我的心底。”

刘小龙是中央音乐学院提琴教师、摄影爱好者,他曾8次骑车从不同的线路挺进西藏,可谓“超级发烧友”。他告诉记者,前四次是两个人结伴骑行,曾一直到珠峰大本营。后四次进藏,成为“独行侠”的刘小龙,曾绕行神山圣湖,这是磨练,更是享受,只有他自己知道那种心底的收获。

民间热情需合理引导支持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 “百公里零油耗”的环保、绿色、健康的全民健身运动。面对大众高涨的参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引导这项运动在民间发展,更需要政府和体育部门用新的思路与手段去支持。

像环湖赛、环京赛等国际赛事,政府可以出面协调,控制交通,保证车队的安全和比赛。而民间赛事或者俱乐部组织的骑行,几乎都是在社会开放的道路进行,中国的交通状况又较为复杂,保障业余赛事的安全骑行是一道难题。

在不少城市,自行车的骑行条件并不乐观。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挤占现象相当普遍,对自行车爱好者而言,每一次骑行都不啻为一次“历险”。在郊区骑行,机动车也没有礼让自行车的习惯,埋下了安全隐患。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一些城市,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开始建立起适合爱好者骑行的绿道。比如北京延庆每年举办国际骑游大会公路赛,当地政府就很给力,创造了良好安全的骑行环境,同时也刺激了当地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在紧临北京的河北固安县,当地政府建立了自行车骑行的相关场地设施,吸引了不少北京的爱好者来骑行训练。在广州,亚运会留下的山地自行车比赛场地对外开放,让许多业余爱好者兴致勃勃的前来挑战。

深圳米赛尔单车总经理肖绪国建议说,在交通要道、大型居住社区、学校以及商圈周边等要多设自行车存车场,保障市民绿色出行无忧。并建议地方政府将环湖、环山的绿道结合自身城市的旅游景点连接起来,扩大自行车绿色出行的活动半径。为鼓励倡导自行车运动发展,肖绪国还呼吁交通部门支持全民健身,允许乘客携带便携型的折叠自行车乘坐火车;地铁,公交车,在社会上营造包容自行车爱好者一个的舆论氛围。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民间自行车运动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组织较为松散,人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有待提升。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与个人消费能力、需求多元的进一步提升,民间自行车运动热必然会持续下去。

一根链条,两个车轮,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也为自行车运动竞技水平打下新的根基,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到那时,从“自行车大国”到“自行车强国”的跨越,也将水到渠成。 

(责编:温静、杨磊)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