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评论>>人民微体育
人民网>>体育>>正文

【评论席】让大学生成为赛场主角

钟文

2015年02月10日09:15  来源:人民网-体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论席】让大学生成为赛场主角

是大学生运动员还是运动员大学生,一度成为辨识中国选手到底以什么身份参加世界大运会的热门话题。

什么人可以参加世界大运会,这是一个不需要考虑的常识。但运动员大学生的客观存在,也的确曾让中国大学生体育遭受不少质疑。在以竞技成绩为导向的年代,运动员大学生以更大比重活跃在世界大运会赛场在所难免;强调以交流学习为参赛目的,对大幅度提升大学生运动员比重大有裨益,但仍难以达到治本之效。

参加本届格拉纳达大冬会的中国男子越野滑雪选手孙清海可谓“大赛经验丰富”,他不仅去年参加了索契冬奥会的较量,而且更是在6年前的哈尔滨大冬会上就获得了男子越野滑雪短距离的第六名。

不能否认,能够做到大学生运动员比重逐年提升,这就是中国大学生体育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样不能否认,当前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能力还有欠缺、机制还不完善,依托高校自己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征战世界大运会赛场也还缺乏足够的底气。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近几年在强调竞技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之外,不厌其烦地向大学生运动员提出“交一个朋友,走进一所大学,参观一所博物馆”的参赛要求,的确有其现实针对性。

仅就参加第二十七届世界大冬会而言,可供中国代表团挑选的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并不充足,好在这样的人才基础正在不断累积,更令人欣喜的则是政策层面的支持与外部环境的好转。而在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数量尚不足以支撑中国代表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绩之时,让参赛选手在赛场内外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昂扬风貌与良好素质,既是务实之举,亦是分内之事。

2001年北京大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两位名将。这些明星面孔逐渐淡出大运会,也是中国大学生体育的成就。

破解大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份谜题,确立不单纯以竞技成绩论输赢的参赛导向很重要,提出多参与文化交流、多提升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同样重要。但想要做到不再纠结于大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份,最终还要看高校自身是否争气、还要看教育与体育的融合是否给力。毕竟参加的是世界大运会,让学生唱主角,让学校体育走上前台,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大学生在国际赛场上一定会有越来越精彩的表现,但在并不一定是一路坦途的攀升过程中,也还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包容、更多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磊、胡雪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