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中国足球改革
人民网>>体育>>正文

当足球改革与“互联网+”不期而遇

2015年03月30日15:25  来源:新华社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当足球改革与“互联网+”不期而遇

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30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何军

3月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到,通过开发足球附属产品、培育足球服务市场,探索足球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足球领域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增加新媒体市场收入。

不难发现,“产业融合”是上述表述中的关键词,而关于产业方面的融合,记者的脑子里很快冒出了一个当前颇为流行的新词汇——“互联网+”。

专家解释说,“互联网+”是把互联网与其它产业深度融合,进而产生全新的产业和生态。举几个例子:当集市商场遇上了“互联网+”,就有了现在的淘宝、京东;当书信往来遇上了“互联网+”,就有了现在的微信、微博;当招手打车遇上了“互联网+”,就有了现在的滴滴、快的……

那么,足球改革与“互联网+”碰撞之后能产生化学反应吗?“互联网+”能否让足球运动、足球产业脱胎换骨?“云足球”是否会出现,是个什么样子?作为一个足球运动爱好者,笔者对此既感到好奇又充满期待。

就当前而言,“互联网+”已经开始渗入足球相关领域,相信足球改革会加速其融入速度,扩大其融入范围。不过,对于“互联网+”与足球融合而衍生的产品模样,现阶段我们恐难以准确地去判断,倒不如换一个角度:大家希望融合之后出现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

作为平民百姓,首先最关心足球改革以后,是不是人人都能有球踢,订场是否可以更便捷?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踢场球突然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记者调查了解到,即便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样的大都市,踢球订场也十分困难,排队预约不亚于春运买票,而在兰州、乌鲁木齐等西部省会城市,公益性哪怕是付费球场更是寥寥无几。

正是由于场地等因素制约,那些年一起驰骋在绿茵场的兄弟,不约而同地沉醉到了酒桌,渐渐变成了同病相怜的胖子。

在场地问题上,“互联网+”能干什么?应当说,目前没球踢有两个原因,一是场地少,二是找不到。当然,根治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改建和兴建球场,这点已经纳入到足改方案之中。就现有条件而言,通过“互联网+”,能起到至少缓解场地困境的作用,利用信息化、云计算和大数据,可以精准定位球场、配置球场使用率以及提供便捷服务。

目前,“互联网+”与足球的专门融合产品还很少见,不过,体育产业中早已经有了“互联网+”的影子,可供借鉴。如湖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去运动”,囊括了610多家场馆(包括非国有场馆)进入公共服务平台,30万人成为注册会员,让体育健身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当中国各城市有了一定数量的足球场之后,“互联网+”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我们可以畅想通过互联网与软件平台掌握全城球场位置、实时动态信息,通过平台交流约战,甚至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举三得的事,大家踢球方便了,互联网公司把球迷变成了用户,球场运营更具有效率了。

另外,球迷还关心另一个问题:足球改革后,是不是什么球赛都能看,是不是随时随地都能看?对于这一点,大家似乎应该持乐观的态度去憧憬。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到,建立足球赛事电视转播权市场竞争机制,创新机制,实现足球赛事电视转播权有序竞争。

随着足球赛事媒体转播版权这一“稀缺资源”向市场放开,网站、软件平台等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性将大大增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的人性化个性化赛事转播服务与附加产品会不断问世,极大加速“互联网+”与足球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大足球产业里,以上的描述只不过是足球与“互联网+”融合设想的凤毛麟角。当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被运用到足球产业当中,届时衍生出的产品与服务将会令人眼花缭乱。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是擅长颠覆传统行业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足球改革引导“互联网+”融入足球产业,并为其疏通体制障碍,而“互联网+”带给足球的,将是彻底的改变。(完) 

(责编:胡雪蓉、杨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