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产生高水平运动员是完全行得通的。”这是记者在韩国光州大运会上询问多名教练员之后得到的回答,但是他们也都一致认为,这个过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原因之一,就是目前中国校园体育的训练水平还难以到达职业体育的要求,教练短缺是其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高水平运动员为何难进校园
前女足国脚毕妍现在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女子足球队教练,此次她也跟随中国女队来到了光州大运会。今年31岁的毕妍在退役之后重返校园,她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去年毕业后,她成为了北师大的一名教师。“本来我毕业的时候,学校要求老师必须是博士学位,我是硕士,当时还算是学校特批的,”她说,“毕竟作学术研究和发表论文不是我们运动员的强项。”
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教练、前中国女排奥运冠军杨昊,她说“我很享受教师的工作,但是评职称时需要以同样的标准和其他高校老师竞争,我的确感到有些困难。”
在这两位教练员看来,职称、学位、论文成为限制高水平运动员成为教师最重要的瓶颈。毕妍说:“我希望国家能出台一些政策,对这些专业运动员有一些支持,不要对他们要求得太苛刻。比如发表论文,这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太困难了。”
特聘或成解决师资问题另一途径
而在北大男篮主教练张剑看来,解决校园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特聘”,他说:“这个问题也可通过特聘或者外聘来解决,但是这就要看学校是否有政策的支持。”但是就算学校有政策扶持,大部分特聘教练也很难获得学校正式编制,并且收入也没有职业联赛高,所以高水平运动员到学校任教,很大程度上还要看他们的个人意愿。
北大女篮主教练马宗青就是一名“合同工”,但是用她的话来讲,她并不看重这份工作能挣多少钱,就是觉得与学生在一起打球很快乐。“我在北大执教12年,现在每个月工资7000多块钱,这在北京来说并不算高,但是我愿意和这些孩子们一起打球,我感觉很快乐。我不在乎有没有职称,也无所谓挣多少钱,我觉得只要开心就好,但我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这么想”。马宗青说,也有其他学校想高薪聘请她,但是都被她拒绝了,她说她就是舍不得这些孩子们。
到高校任教吸引力何在
对许多运动员来说,走进校园是他们的梦想,而能在校园中继续他们的运动生涯则是最为理想的选择。毕妍说:“从我开始踢球到现在20多年,一直都是在专业队中,我不太喜欢那种生活,我现在在大学中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接触到不一样的东西。”
在大部分专业队中,运动员每天除了训练、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生活内容。而在大学中,他们还可以读书,可以和同学交流,还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巨大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或许是促使运动员重回校园最大的吸引力。毕妍说:“当初选择留在校园,我觉得无论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整个中国女足的发展,校园足球都是一个长久之计。尤其是对女孩子来说,在校园中成长更适合她们。”
高水平教练进校园意义何在
杨昊作为奥运冠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绝对属于“明星”老师,平时走在校园里经常有学生要求合影,“现在的科技都发达了,学生都不要签名了,都是手机合影”,她说。
排球是北航的传统项目,杨昊在2010年留校成为助理教练,之后赴美国进修,回国后成为北航女排主教练。有这样一位奥运冠军担任老师,北航校园中的排球氛围更加浓厚,很多学生为了一睹奥运冠军的风采报名参加排球课。杨昊说:“我们学校的学生非常喜欢排球,如果真的能打出成绩那最好,如果不会打,至少我要教会他们怎么看懂排球。看排球的人多了,我相信打排球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现在美国全国开展排球运动的高校有300多所,相对应的就有300多位专业排球教练,而美国大学足球、篮球开展更为普遍,杜克大学的“老K”教练更是常年执教美国男篮国家队。此次参加大运会的美国女篮主教练对记者说:“在美国,学生体育是职业体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打篮球,而且他们只要自己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职业联赛选秀。”美国女足曾经也举办过职业联赛,但是只办了两年就难以为继,因为美国女足的优秀球员全部都在大学中,职业队的水平还没有大学水平高。美国大部分体育项目的运动员都是从校园中产生的。
中国现在也正在推进校园体育发展、倡导“体教结合”,而如何吸引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走进校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