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波黑隊無法接受的失敗。哲科們賽后的眼淚,不隻為兩敗出局的命運,更為好球被扼殺的冤屈而流。從戰火中走來的他們,首次登上世界杯舞台,本來有機會走得更遠。
當值裁判組的昏哨,被慢鏡頭回放徹底揭露:第21分鐘,波黑隊米西莫維奇中路直塞,哲科插上破門,一個絕對的好球卻被助理裁判誤判為越位在先。第29分鐘,尼日利亞隊由奧德姆溫吉包抄得分,但之前傳中的埃梅尼克在突破時放倒了后衛隊員,這個具有爭議的進球卻被新西蘭主裁判定有效。8分鐘的轉折,令雙方形勢此消彼長,0:1,世界杯新軍波黑咽下苦澀的敗果。
這一幕,讓人不禁想起揭幕戰,主裁西村雄一的黑手,也是如此扼殺克羅地亞的努力。波黑和克羅地亞,同是從前南斯拉夫分裂而來,“難兄難弟”的悲劇角色竟從家國演至賽場。世界杯至今9天,裁判的搶鏡幾乎從未停止。從剝奪墨西哥兩個進球的哥倫比亞裁判,到送給西班牙點球的意大利裁判,來自各大洲的“黑衣法官”總有辦法成為不光彩的主角。
世界杯,被視作足球世界的最高舞台。國家隊之間的頂尖較量,需要更高水平的裁判予以匹配。但事實上,這些被國際足聯精挑細選的“精英”,執法水平或許還不如那些頂級職業聯賽裁判。據說,在本屆世界杯的25名正式裁判中,好幾位從來沒有執法過知名俱樂部比賽,甚至連梅西、C羅這樣大牌球星都是首次得見。
從南非世界杯開始,國際足聯打破了裁判與參賽兩隊來自不同大洲的“潛規則”。但世界杯裁判的“非職業狀況”並未改變。足球發展到今天,對於裁判專業水平的要求日趨提升,隻有長期接觸高水平比賽,才能對規則、戰術、球員習慣有更深刻的理解,那些牙醫、工程師兼任裁判的事理應越來越少。
但對於世界杯的裁判指定,國際足聯卻有一套固執的標准:從40多個成員國家中盡量公平地選擇人選,讓足球欠發達地區的裁判也有機會走上頂級賽場。這種看似民主的方式,卻拋棄了擇優錄取的合理性,讓世界杯裁執法水平參差不齊。上屆世界杯英德大戰中,蘭帕德的門線冤案很大程度上歸咎於烏茲別克斯坦主裁拉裡昂達。而開賽至今的諸多爭議,與一些“菜鳥”裁判執法經驗不足、能力水平有限密切相關。
與此同時,國際足聯為“鼓勵進攻”而進行的規則修改,也相應造成裁判們的執法難度。尤其是越位的判斷和點球的判罰,一時草率大膽,一時謹慎有余。而對於犯規尺度的把握,也是標准不一。面對一波波爭議,國際足聯一如既往地護短,不是對誤判錯判欲蓋彌彰,就是扔出“誤判是足球一部分”的可笑借口。
裁判的作用,是為了維護比賽的流暢運轉,而不是“刷存在感”。一個無中生有的點球,一次剝奪好球的誤判,一張不該判罰的紅牌,很可能葬送一支球隊的勝利,或讓一場原本精彩的比賽進入“垃圾時間”。當然,裁判的犯錯可能有視線阻擋、局面復雜等客觀因素,但國際足聯不合理的選拔考評標准,或許才是世界杯判罰爭議層出不窮的症結所在。
波黑與尼日利亞的比賽中,兩次爭議判罰成為比賽的轉折點。尤其是對越位的誤判,再次挑起爭論已久的話題:該不該引入網球比賽那樣的“鷹眼挑戰”?本屆世界杯啟用門線技術,事實証明基本可杜絕“蘭帕德式”的懸案,也給裁判的“人眼判斷”減輕了很多壓力。更多高科技的引入或許面臨技術問題,但既然有輔助工具減少錯誤和爭議,為什麼要否定和拒絕?法國名宿普拉蒂尼說,足球之所以最受歡迎,是因為規則最簡單,最好還是讓人來控制這些事情吧。可問題是,當裁判的錯誤不斷扼殺比賽、扼殺球隊,僅僅一句“對不起,我錯了”,能為別人幾年的努力買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