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人民太極

關於學習《太極拳論》的幾點思考

李煥喜
2019年05月21日09:04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太極拳論》可以說是太極拳界的“聖經寶典”,是太極拳愛好者盡人皆知、人人想學習、人人想踐行的名篇至論。然而關於《太極拳論》的學習和理解,長期以來一直受限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王宗岳是不是《太極拳論》的原作者?若是,他老人家又是從哪位先賢那裡得到真傳的?若非,原作者又應當是哪位高人,與王宗岳有何關系?第二,為什麼《太極拳論》僅在開篇提到“太極者,無極而生”,而通篇卻沒有再說什麼是無極、如何修無極?《太極拳論》所闡述的難道只是“太極”之拳理嗎?第三,太極拳是干什麼用的,是用來養生還是防身的,是兼而有之還是以哪個為主?企圖憑借太極拳打遍天下的想法符合先賢們的創拳初衷嗎?第四,既然已經有《太極拳論》作指導,苦練太極拳者又無計其數,為什麼得太極拳高功夫者卻總是“代不數人”?

從程峰和魏美智兩位研究者2012年發表的文章及相關資料來看,第一個問題似乎已經比較清楚了,即《太極拳論》應當是發端於博愛縣唐村千載寺(又稱無極寺)唐代住持李道子所創藝的無極養生功,清代的王宗岳只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太極拳先賢高人。其間,千載寺明代弟子唐村李氏八世李春茂依據無極養生功,編著了《無極養生拳論》和《十三勢行功歌》。九世李仲李信兄弟及其姑表兄陳王庭,依據《無極養生拳論》及《十三勢行功歌》,創編了太極養生功。如此傳承到清代,十二世李鶴林繼承其先輩武學,編著了《太極拳論》,又稱《太極養生拳論》,並經其在唐村教書的弟子王宗岳傳播於世,經由后人傳承至今。

依據這樣一個歷史由來和形成脈絡,第二個問題似乎也找到了答案,即一部完整的太極拳理論應當是由《無極養生拳論》和《太極拳論》兩部分構成的,或者說后者是以前者為基礎的。因為《無極養生拳論》已經把什麼是無極、如何修無極、無極養生有百益而無一害等問題闡述得非常清楚了,所以才沒有必要在《太極拳論》裡再重復提及這些問題。而對於唐村李家以及王宗岳等拳論創始人及傳承人來說,先修無極再修太極、先煉功再練拳,爾后無極太極合一、煉功練拳相融,其實才是他們煉功傳拳的真實寫照。了解這樣一個歷史背景,對於全面理解《太極拳論》的深刻含義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從《無極養生拳論》和《太極拳論》的形成過程和歷史背景來看,無論是言及無極之功之拳還是太極之功之拳,顯而易見都是以養生為要旨、以拳藝為應用的,修煉無極太極絕非是為了爭強奪勝、搏擊打人,盡管文中也有“英雄所向無敵”“四兩撥千斤”“耄耋御眾”等功效講究。關於這一點,李春茂不僅在《無極養生拳論》裡強調,“無極養生功有百益而無一害,雖以之強吾氏族也”﹔還特別在《十三勢行功歌》中明確給出了“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的煉功練拳宗旨。對於先賢們創藝功拳的這些初心,吾等后輩晚學切不可輕視也。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以為,近現代以來得太極拳高功夫者之所以“代不數人”,很可能與人們在功理上違背了先無極、后太極的修煉原則有關,與人們在遞次上違背了先煉功、后練拳的修煉程序有關,與人們在追求上偏離了煉功練拳之初心、過度執著於力量速度技巧有關,與人們在認識上對《太極拳論》理解得還不夠全面、不夠清楚有關。現就最后一點再談談筆者的些許體會和膚淺理解,謹供大家批評或參考。

筆者以為,雖然名為《太極拳論》,作者實則闡述的是無極太極融合為一的功拳道理及修煉方法,抑或可以說是已經把無極之修煉“隱含”在文中了,至少其本人是深諳無極太極之道的。以此為前提,《太極拳論》全文似可分為五部分來理解。第一部分自“太極者,無極而生”開始,至“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闡述的是無極太極動靜之理和修煉之道。開頭四句講無極生太極,接下來四句講自身如何動靜(即如何分、合、曲、伸),續四句講如何與人交手(即如何走、粘、應、隨),最后六句講“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必須久久用功,才能經由理熟逐步進至懂勁(即體悟),再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作者試圖通過這一部分闡述告訴人們:太極之動源於無極之靜,欲修太極須得先修無極,方可懂陰陽、明虛實、知動靜。欲生動須先分虛實,欲歸靜須先合無極,神領、氣運、形隨,方可“隨曲就伸,無過不及”。人剛我柔以氣走之,我順人背以氣粘之,急來則急應,緩來便緩隨,如此才可做到欲快即如翻江倒海,欲慢則若行雲流水,進而可置對手於無可奈何之境地。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由著熟”似不應再理解為“由招熟”,否則便與上下文闡述拳理的邏輯不相符合了,也與第四部分特別強調的“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等論述不相一致。

第二部分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開始,至“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講的是無極太極動靜之象。作者認為,隻有憑借無極太極之動靜,才能產生一氣貫通之中定、隱現莫測之演化、似重實虛之輕杳、仰高俯深之氣勢、進長退促之冷脆、一羽不加之聽勁、我獨知人之神明。也唯其如此,才能無我無他、無往而不勝。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象”都是無極太極動靜相因的結果,是評判是否無極太極之動靜的標准而非練習方法。若非如此理解,必然會在實踐上執著於模仿動作架式,在追求上著迷於苦練路數技巧,其結果必然是事與願違,越學越不像,越練越乏無極太極之蘊味,弄不好還會練出傷病,學者對此不可不省悟也!

第三部分,自“斯技旁門甚多”開始,至“觀耄耋御眾之行,快何能為”,講的是無極太極動靜功效的評判標准。作者認為,無極太極之動靜“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觀學力而有為也”,即李春茂在《無極養生拳論》中所說的“一氣伸縮之道”,而不是“壯欺弱、慢讓快”等力量、速度、或者技巧型的旁門動作。也就是說,無論是無極拳、還是太極拳,都是以功夫的運用(即氣的演化和運行)為前提的,講究的是“四兩撥千斤”之妙、“耄耋御眾”之效,而不是簡單地追求以力量、速度或者技巧來逞強奪勝。

第四部分自“立如平准,活似車輪”開始,至“漸至從心所欲”,講的是如何在自己修煉時克服“雙重之病”,以解數年純功而不能運化之惑。作者認為,數年純功而不能運化者,是因為其不懂陰陽,不分虛實,困頓於“雙重”之病,自己把自己的先天潛能給約束住了,自己把自己的神氣靈活給“滯”住了。隻有明白陰陽,分清虛實,才能做到陰陽相濟、虛實相輔,才能體悟“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才能夠明理和懂勁。明理、懂勁之后,再默識揣摩,即可愈練愈精、漸至從心所欲。這裡作者再一次強調了必須經由明理才能懂勁,由懂勁之后的潛心體悟才能漸至從心所欲的練拳路徑和精進階遞。若不明此理,逆而行之,必然會事倍功半,恐怕一輩子也難得無極太極之真諦。

第五部分雖然隻有短短四句話,卻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再一次道出了太極拳與人交手柔而不敗的秘密。前兩句告訴人們,在與他人交手時,形體上一定要舍己從人,但神氣上切不可舍近求遠。形體上舍己從人,是為了氣(或曰氣場)的有無虛實之演化以我為主,進而產生“后發而先至”“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等妙效。后兩句則特別強調,一定要辨証地理解“舍己從人”,否則便會在認知和實踐上偏離無極太極之理,重蹈“雙重之病”。我們自己在多年推手打拳的基礎上,把這一部分的意思歸結為“舍己不丟中,從人不求遠”,不丟中就是不丟氣感、不丟場覺,不求遠就是陰陽相濟、不雙重,實踐中受益匪淺。

所以能有如上思考和理解,還在於我們團隊近年以來,通過探索按照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說的“恆無欲也,以觀其眇”修煉無極靜功,按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修煉太極動功,在此基礎上再練習推手和打拳,切實體悟到了《無極養生拳論》和《太極拳論》所闡述的無極太極動靜之理、無極太極動靜之象和無極太極動靜之效,體悟到了有無相生、動靜相因、陰陽相濟的微妙和神奇,群體性的健身效果和功夫水平都有明顯提高,這為我們回過頭來學習和理解《太極拳論》提供了更高的文化視野和充分的實踐基礎,進而增強了我們依據無極太極哲理修功練拳的自信和興趣,因為無論是唐村李家還是其他哪位大家所傳授的太極拳,其根都在道家文化,其理都源於老子的無極太極哲理,詳見筆者所著《一個自然科學家所領悟的老子人文智慧》。

(責編:管若寒、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