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6∼19歲兒童青少年不願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主要是怕“影響學習”,其他依次為“沒興趣”、“不喜歡”、“缺乏體育技能”、“太累”等。而因為缺乏“體育鍛煉場地、器材”不願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僅為4.5%(圖16)。
圖16 6∼19歲兒童青少年不參加體育鍛煉各種原因的人數百分比
在20歲及以上人群中,因為“沒時間”而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最高,為30.6%,其他依次是:“沒興趣”、“惰性”、“沒人組織”、“身體弱,不宜參加”等(圖17)。
圖17 20歲及以上人群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各種原因人數百分比
在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影響其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也是“缺乏時間”,佔35.5%﹔其次是“缺乏場地設施”(13.0%)和“惰性”(12.3%)。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排名前三位的制約因素依然是“缺乏時間”,“缺乏場地設施”和“惰性”,與2007年一致。
由此可見,“沒時間”是我國20歲及以上城鄉居民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但此次調查結果與2007年相比程度有所降低。參加體育鍛煉人群中因“缺乏時間”影響鍛煉的人數百分比由41.2%降低至35.5%。而對於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來說,“沒興趣”與“惰性”也是不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
十、體育鍛煉場所
調查顯示,有24.1%的6∼19歲兒童青少年每天利用“校園或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進行鍛煉,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人數百分比達61.1%。
每天使用“住宅小區(村庄)”的體育場地設施的人數百分比為7.4%,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百分比為46.7%。進一步分析顯示,在“住宅小區(村庄)”的體育場地設施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室外體育健身廣場”,其次為“健身路徑”和“籃球、足球場”(圖18)。
圖18 6∼19歲兒童青少年在“住宅小區(村庄)”經常使用各種健身場所的人數百分比
在20歲及以上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18.4%的人在公共體育場館 進行體育鍛煉,人數百分比最高,比2007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其次是以“健身路徑”為鍛煉場所的人數百分比為15.5%。其他依次為“廣場、場院的空地”、“自家庭院”、“單位或社區的體育場所”等(圖19)。
圖19 20歲及以上人群在各種場所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
20∼39歲人群在公共體育場館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較多,20∼29歲人群的百分比為31.0%, 30∼39歲的人群達到了20.1%。40歲及以上人群在“廣場、場院的空地”居多,50∼59歲人群中的人數百分比為19.4%。在“自家庭院和室內”進行鍛煉的各年齡人數百分比比較均衡,穩定在11.2%∼14.0%之間。50歲及以上人群到“健身會所”進行鍛煉的人數百分比最低,不足1%(表3)。
表3 20歲及以上人群各年齡組在不同健身場所的人數百分比(%)
選擇就近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最多,各年齡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近60%的人選擇距離在1000米以內的場所進行鍛煉﹔1000米∼2000米以內的近24%﹔2000米以上的約為10%左右,就近選擇體育鍛煉場所的趨勢依然明顯,與2007年的調查結果一致(圖20)。
圖20 20歲及以上人群選擇不同距離鍛煉場所的人數百分比
在2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41.6%對當前體育場地設施基本滿意,但還有22.5%的人認為離期望值“相差較遠”。
對體育場館建設需求的調查發現,希望建設社區(鄉鎮)健身活動中心的人數百分比最高,為65.2%,其它依次為建設綜合健身場所(33%),體育健身廣場(29.6%),健身路徑(21.7%),體育主題公園(16.4%),大型體育場館(中心)(13.6%),室內游泳場館(6.6%),室外游泳場所(4.4%),籠式運動場(1.7%)。
絕大多數人希望將健身場所建在社區附近,百分比為87.5%,其它依次為建在公園綠地附近(26.4%),建在學校附近(18.4%),建在自然山體附近(10.9%),建在大型公共建筑附近(7.0%),建在城市中心(5.6%),建在商業區(4.0%),建在文化餐飲娛樂聚集區(4.0%),建在濱水場所(1.6%)。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