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8日体育专电(记者公兵、高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胡扬今年带来了两份有关体育的提案,分别是《关于将“竞技体育科研成果”引入军队体能训练体系的提案》和《关于建立“体医结合”联动机制,促进全民科学健身的建议》。
胡扬曾在去年两会上提出将5月11日设立为“步行日”,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步行日”尚未设立,但该提案提高了人们的锻炼意识,对全民健身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今年,他的提案主题是“跨界”。
首先,他建议将竞技体育科研成果引入军队体能训练体系。
“近年来大量的体质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兵源于民,青少年学生的体质状况从整体上影响了入伍新兵的身体质量。体能是军人的第一生物素质,是智能和技能的载体,是战斗过程中所要发挥的效能,”他说。
胡扬说,虽然近年来军队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优化训练大纲,提高训练科学性,但限于研究基础等多种制约因素在基层部队仍存在体能训练理念内容陈旧、方法手段单一的问题。如何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在竞技体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将竞技体育中体能训练的新理念应用到军队训练中,从而使军队的体能训练体系更完善、更科学,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迫在眉睫。
胡扬的建议是:一是选用竞技体育部分成果完善军队的体能训练体系。二是加强地方体育科研院所与军队合作。国防生培养可作为一个解决形式。比如选择1-2所体育院校作为国防生签约院校,让地方教育培养军事人才,专门为其设立培养课程与体系,由国防生作为载体,从而实现将竞技体育科研成果引入军队体能训练中。
第二个提案是通过建立“体医结合”联动机制,促进全民科学健身。
胡扬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不仅对合理锻炼、科学健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对体育锻炼合理辅助和治疗相关慢性病的安全性、有效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对民众的体育健身进行科学指导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措施。然而,我国的现状是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相关的医学常识、卫生保健知识,致使在对民众进行服务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尤其不能有效地针对慢性疾病人群的身体机能状况、健康水平、服药情况指导民众选择体育活动内容、练习时间与强度。另一方面,卫生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全民健康行动,倡导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健康生活方式。然而,医务人员虽然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不具备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在慢性病医学治疗的同时开具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体育和医学的分离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民健身的整体效果。
他认为,体育健身服务与卫生服务是健康服务的最主要形式,二者结合形成“体医结合”的科学健身模式应该是构建民众健康体系的最佳组合。“体医结合”有利于将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全民健身高效、顺利地在社区推进,使人人享有健身、健康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胡扬建议,一是政府在全民健身的管理上打破体育、医卫部门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格局,建立一种联动管理机制,并在制定各项政策,包括社区服务相关政策时,由体育和卫生两部门共同参与、协商,形成具有一定导向性的指导性意见和政策。二是政府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三是体育、卫生部门通力协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社区医务人员开展相关体育知识的培训,使其满足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需要。四是我国有一些高等体育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已经开展了“体医结合”或“医体结合”的人才培养尝试和运作。政府部门可以创造条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到社区工作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