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本網原創>>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棄辦亞運與大賽轉型之思(體壇觀瀾)

薛 原

2014年04月25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幾天前,越南宣布放棄2019年亞運會主辦權,原因是財政壓力巨大及民眾支持度不高。這個時間點,距離越南獲得主辦資格過去15個月,距離賽事舉行還有5年。此時退出,亞奧理事會還有相對寬鬆的時間尋找接棒者。對於幾方來說,要算可以接受的結果。

在洲際綜合性賽事的行列中,亞運會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頗負盛名,其體量堪比奧運會。也正因為如此,對主辦方的“門檻”要求居高不下。但另一方面,除了奧運會、世界杯這樣的世界頂級賽事還有熱烈的追逐者,亞運會以及類似的綜合性大賽,都或多或少會面臨“吸金能力”不足的挑戰。此次越南棄辦,也與市場開發的響應度欠佳有關。

棄辦亞運並非孤案。1970年亞運會,韓國因財政等問題放棄主辦權,剛剛主辦了1966年亞運會的泰國緊急接手。1978年亞運會,原定主辦國巴基斯坦也臨時退出,泰國又一次扮演了“救火隊員”的角色。在那個年代,亞運會的規模尚有一定彈性。但隨著近20年的穩定發展,賽事運營越來越規范,從申辦、籌辦到舉辦,亞運會的“奧運化”趨勢明顯。雖然亞奧理事會也多次強調不必拿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2006年的多哈亞運會等作為參照標准,但已經“高大上”的亞運會究竟該以何種模式前行?越南棄辦,要算一次提醒。

加快城市發展、提振地方經濟、鼓舞民心士氣,這是大賽主辦者希望取得的綜合效應。此外,舉辦大賽與經濟發展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具備實力辦大賽和靠大賽提升實力是兩種路徑,對於亞運會來說,前者更符合現實。放眼亞洲,在幾次經濟飛躍期,不同的引領者都曾將主辦亞運作為騰飛的一個象征。但在這個注意力多元多變的時代,亞運會以及類似的大賽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應有轉型之思。

“奧運化”並非必然出路。實際上,從近幾屆亞運會的運行看,也面臨著如何“接地氣”的挑戰。盡量依托現有場館運行,充分調動民眾參與熱情,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賽事資源賽后利用規劃等,都是大賽轉型值得思索的方向。壓低硬成本,提升軟實力,才能讓潛在的參與者不致望而卻步。一項賽事真正的生命力,取決於能否從所植根的土壤中獲取足夠養分,而非枝頭要攀附多高。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25日 15 版)

(責編:張帆、楊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