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

  

三個視角看亞運變遷(亞運觀潮)

——仁川行與思之一

薛原

2014年10月03日07: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在中國體育的發展坐標系中,亞運會是無法忽視的重要參照。這種參照,至少可以從3個視角去打量和思考。

  中國體育代表團在1974年德黑蘭亞運會首度亮相,1982年新德裡亞運首次登頂金牌榜,自那之后,金牌榜首位再未旁落。1990年北京亞運之后更確立了無可撼動的領先優勢。亞運是相當一部分優秀選手邁上奧運殿堂前必經的一級台階。國內體育界有奧運“大考”,亞運“中考”的說法。從競技視角看,參與亞運始終是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

  1990年北京成功舉辦亞運會。從參與人數、時間跨度、影響廣度看,北京亞運是當時國內舉辦的最大規模的國際盛事,在新中國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記。20年之后,當亞運聖火再度在廣州燃起時,辦亞運已無需再憑“舉國之力”。中國持續快速的發展使辦亞運已可以舉重若輕。與北京相比,廣州亞運打上了更加鮮明的城市特點和地域色彩。從國家視角看,舉辦亞運的理念和價值追求都在發生變化。

  上世紀80年代,亞運金牌榜白熱化競爭也曾牽動人心。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北京奧運會之后,國人對亞運的關注度不可避免地衰減。一方面,大眾的體育眼界已今非昔比,職業體育深度進入生活﹔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改變了傳播格局,在近乎全覆蓋的信息場域中,亞運需要更具吸引力的熱點才能持續發展。從大眾視角看,欣賞亞運的曲線下滑,對亞運未來的走勢影響如何,應當認真評估。

  3個視角的亞運交織在一起,也許能更准確地反映亞運之於中國體育的價值。同時,將這3個視角有機結合,也可以用更全面的體系判斷今后發展的路向。

  從競技視角看,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和獲得的口碑並不呈正向關聯。“三大球”有千鈞之重,失魂落魄又豈止掃興。這也說明,中國體育的發展結構和模式必須有所突破。從國家視角看,舉辦亞運既需要降低門檻,更需要多接地氣。未來如果再有中國的城市希望舉辦亞運,都要充分考慮民意所需,如果辦亞運還停留在“花錢賺吆喝”的層次上,很難再獲得足夠支持。從大眾視角看,打動人心的體育精神和多姿多彩的項目文化能否真正進入生活,是亞運和大眾產生“化學反應”的深層推動力。

  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與中國體育的亞運之路互相印証。而光彩如何在未來延續,答案唯有改革。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3日 06 版)

(責編:劉軍濤、楊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