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仁川9月23日電 題:中國舉重現斷檔危機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一枚亞運會舉重金牌等待了三天才出現,這是中國舉重隊在近幾屆亞運會上鮮見的一幕。
22日晚間,在男子69公斤級比賽中,奧運冠軍林清峰僅僅依靠體重比對手輕0.66公斤的優勢,艱難擊敗了朝鮮對手,摘得金牌。
對於隊員近幾日的表現,中國男子舉重隊副總教練於杰承認,由於多數是年輕隊員參賽,上場后的發揮以及實力明顯與對手存在差距,而對朝鮮運動員的預判不足,也是造成接連慘敗的后果。
於杰告訴中新社記者,“我想過朝鮮隊會有不錯的表現,卻沒想到他們的成績提高了這麼多,男子56、62公斤級全部打破世界紀錄,讓人很驚訝。”
他直言,作為裡約奧運會的“中考”,中國隊能在亞運會上發現這麼多問題,“也可能壞事變好事,這讓我們看到了危機,特別是中小級別項目,幾乎沒了任何優勢。”
不過在於杰看來,現在中國舉重真正面臨的危機還要源於人才的短缺,留給教練選擇的空間太小。
他給記者舉例,過去一個省的比賽會有400、500人參加,如今男女加一塊也就100多人,基層群體越來越少,為國家隊輸送人才的管道就會被堵。“與之相對應的是,在國家隊過去一個優勢項目會有5、6個高水平選手,到現在隻有1、2個,甚至更少。我們的教練都擔心這種局面會持續下去,想破解都難。”
於杰坦言,以前農村的孩子指望用最苦、最枯燥的項目給自己創造未來,但隨著中國經濟水平逐步提高,想改變命運的方式有多種渠道、多個選擇,家長根本不願讓孩子吃這個苦。
“這是一種不可逆的形勢!”對於現狀,於杰一臉無奈。
作為北京奧運會舉重比賽籌備組的官員,戴振權曾向記者透露,“現在,我們的基層教練去招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招練舉重的,一說別人大多會拒絕。這直接造成生源質量變差,有人練就不錯了,何談培養和發展的空間。”
戴振權說,數十年前,舉重項目在民眾心目中威望很高,但現在早已風光不再。特別是前亞運會舉重冠軍才力的猝死、全國冠軍鄒春蘭當搓澡工等事件更加讓很多家長對舉重項目敬而遠之,“而且一說到舉重,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矮胖短粗’”。
“其實舉重是一個基礎體能項目,無論哪個運動項目,都要經受舉重鍛煉。”戴振權說,“當然,舉重項目的觀賞性可能欠缺,但我可以說,舉重是體能性運動中對技術精准度要求最高的項目之一。”
事實上,在中國,與很多其他運動項目一樣,一名舉重運動員要經歷“業余體校——省隊——國家隊”的三級過渡。然而當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業余舉重訓練過分強調專業性,對成績的追求有些過頭,而忽視了對學員的綜合素質培養。這樣的培養方式有些粗放,或許有隊員走進省隊、國家隊,甚至攀上金字塔尖,但更多的人收獲不多,在無法繼續訓練的同時,學業上也落后了。
這種情況下,父母對於讓孩子接受舉重訓練的積極性逐漸減弱,直到無人問津。
於杰表示,現在國家隊也在探討一些政策,如何激勵人們喜歡舉重項目。“但這個問題很復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想推動太難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