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到仁川,仅仅4年时间,新媒体已全面渗透亚运会,让观众随时随地获知信息的同时,也塑造着另一个“舆论场”。在文鹤朴泰桓游泳馆,大批记者“围堵”着中国选手孙杨,在传统的录音笔、摄像机外,不少记者用手机拍摄视频,甚至动用自拍杆这种“神器”。在微信朋友圈,一张中国男篮选手在亚运村公寓厨房加床的照片也在“刷屏”,尽管是对赛会组织工作的“吐槽”,但通过运动员和记者的自媒体传播,一些电视镜头拍不到的细节呈现着亚运“多棱镜”。
新媒体改变着亚运会,各国观众同步分享赛场内外的话题,指尖上的交流有争论也有共鸣。男子400米自由泳大战后,韩国网民在社交媒体为朴泰桓“点赞”;中国羽毛球男团折戟后,“力挺国羽”登上微博热门榜,大多网友理解“这是更新换代的阵痛期”。正如韩国志愿者金光晟所言,“亚运赛场不只有胜负,普通人的参与感才是亚运会最鲜活的生命力。”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7日 07 版)
延伸阅读:
(责编:杨磊、胡雪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