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每個周末一樣,早晨7點不到,素有“京城跑步聖地”之稱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又開始有大批跑者聚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和親友結伴而來,參加2014李寧中國10公裡路跑聯賽最后一站北京站的比賽。“現在跑步不僅是一種體育鍛煉,更是一種社交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並且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衛告訴記者。
來自通州的馬老師,是一家跑步俱樂部的成員,“我們都是個人自願報名的,通過俱樂部發的通知知道這個比賽。”馬老師平時主攻馬拉鬆,10公裡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最初接觸跑步主要想減肥,畢竟,我們已經不年輕了,沒辦法和年輕人一起踢球什麼的,跑步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后來認識了很多跑友,大家一起跑,周圍的環境也很好,大家玩得也比較開心。跑步對我來說,雖然是一種業余愛好,但我非常享受突破極限后的感覺,現在我一個月一般都要跑200公裡左右。”
和馬老師一樣,絕大多數跑友,最開始跑步的目的就是減肥。而隨著身體機能的不斷改善,跑步的內涵也開始通過不同的方式,逐漸拓展並豐富開來。
“跑步確實比較平民化,門檻比較低,誰都可以參加。”王大衛說,“原來感覺跑步是很枯燥的,比如我們以前在操場跑圈,現在不一樣,隨著微博和微信的出現,大家發現,跑步不僅可以健身也可以社交。普通人可以一起約個跑增進友誼,大老板也可以先一起跑個10公裡,然后再談生意。”
王大衛介紹,自己參加了今年兩站10公裡路跑聯賽,一邊慢慢跑,一邊還可以和朋友聊聊天,感覺很舒服,“以往我們強調的是鍛煉,要挑戰自我,對於成績要求比較高。其實,這種慢跑感覺也非常好,並不一定要去追求更快更強。現在的跑步活動,社交功能更為突出了。大家跑完了可以分享,晒朋友圈、發微博,三五好友約個時間出來跑一跑,而且各種有趣的跑步活動越來越多,比如彩色跑等等,跑步已經不局限在健身領域了”。
2013年可以說是平民化跑步熱潮席卷中國的一年,人們突然發現,身邊參與跑步的人多了起來。各種各樣的路跑比賽和馬拉鬆比賽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國田協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的馬拉鬆賽事達到了39場,參賽人數超過75萬。而像李寧組織創辦的路跑聯賽,也從第一年的3站比賽發展到現在的10站,總共參與者超過10萬人,但仍不能滿足眾多跑友的需求。
以今天的北京站比賽為例,從比賽發令槍聲響起,到最后一位跑友跨過起跑線,足足用了40秒。之前的5000個參賽名額,在網上報名時,僅一天就已滿員,其中不乏外地的跑者。由於“供不應求”,今天的活動現場甚至出現了眾多“蹭跑”者。“因為沒報上名,今天和幾個朋友一塊兒過來,看看能不能跟在后面跑跑,因為大家都很享受一起跑的感覺。”一名跑步愛好者告訴記者。
眾多跑步愛好者的出現,勢必會帶動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目前,包括李寧在內的國內體育用品公司,以及國際體育品牌,都把跑步相關產品的開發及市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為了能在將來分到更大的蛋糕,現階段可謂不惜投入。
以本次比賽為例,個人報名費用是60元,團體報名則是50元,但報名費的收入,根本無法收回為參賽者提供諸如運動T恤、專業計時芯片、免費的賽道攝影服務、官方認証的成績証書和完賽獎牌等相關運動裝備和其他服務設備的成本。“現在不能用掙不掙錢來衡量,可能我們那件運動T恤的成本就已經超過報名費了,我們看中的還是未來。”李寧公司相關人員告訴記者。
王大衛對當下跑步產業的發展,也有深有體會,不光是各個體育品牌之間的明爭暗斗,“運動裝備僅僅是一個方面,還有像能量棒和運動功能飲料之類的運動保障品,甚至還帶動了旅游業及餐飲業,現在到其他城市參與路跑比賽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大家逐步認識到,體育不僅能增強體質,還是完善人格很重要的手段。體育可以涵蓋社交、減壓、正確對待勝負及形成紀律性等很多方面,每個人其實都應該選擇一種鍛煉手段。當然,最便捷的肯定是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