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9月15日體育專電(記者劉?)當勝負可以預知時,一切新聞都難以令人振奮。
如大多數球迷所料,“夢十一”橫掃塞爾維亞隊,如願奪得首屆男籃世界杯的冠軍。然而,美國隊甩出對手一個37分的鴻溝,在第二節就讓比賽失去懸念,並創下賽會得分最高紀錄129分。橫看豎看,都不像是一場世界之巔的頂級較量。如此勝利所蘊含的意義很難讓球迷感到欣喜。
美國男籃用一套“C陣容”征服了世界,讓國際籃聯黯然失色。然而,以“夢之隊”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賽場的美國男籃,在世錦賽(世界杯前身)這個賽會上並不是一直穩坐江山,一統江湖。世界男籃錦標賽從1950年在阿根廷創立以來已經舉辦了16屆。美國男籃僅奪過4次冠軍。
在國際籃聯允許NBA球員參加國際比賽后,美國也沒有表現得如想象般不可一世,隻在1994年和2010年分別由“夢二”和“夢九”如願折桂。“夢二”派出阿隆佐·莫寧、多米尼克·威爾金斯、沙奎爾·奧尼爾等“夜空中最亮的星”,“夢九”有杜蘭特、韋斯特布魯克、伊戈達拉等天才狂人。
“夢十一”呢,勉強出現一個自詡基石的哈登充當球隊領袖,表現剛剛夠自圓其說,就帶隊一路順風地撞了終點線。他們決賽竟然戲劇化地遭遇了具有世錦賽霸主地位的“前南斯拉夫血統”的塞爾維亞。不過,“男籃世錦賽”與“南斯拉夫”一樣,都已成為了歷史名詞。
回顧本世紀第一個十年,美國男籃在國際賽場上並非一手遮天,翻雲覆雨。2002年,美國隊在世錦賽上隻取得第六名﹔2004年雅典奧運會,美國隊無緣金牌﹔2006年世錦賽,美國被希臘擊敗。“夢十一”先后遭遇格裡芬、阿爾德裡奇、杜蘭特、保羅·喬治等大腕退出后,靠第三陣容登基封神,向世界發出信號,國際籃球正在陷入低潮。
作為曾經的亞洲籃壇霸主,中國男籃遭遇青黃不接,連決賽圈門票都沒拿到﹔韓國隊看家本領——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攻守轉換和瘋狂的三分球——不見蹤影﹔隻有菲律賓隊依靠歸化球員布拉奇,為世界籃壇吹送了一絲來自亞洲的清新之風。縱觀亞非戰隊,隻有一支塞內加爾小組出線,但隨即被東道主西班牙狂屠33分。
再來看傳統意義上籃球強隊的歐美板塊。美洲球隊巴西陣容較為齊整,不少球員在NBA俱樂部效力,但大比分折在塞爾維亞手下。沒有吉諾比利的阿根廷,斯科拉獨木難支,1?8決賽就為巴西讓路了。曾經依靠阿羅約給美國男籃制造巨大麻煩的波多黎各,這次世界杯隻贏得一場勝利,把最后一個出線權留給了塞內加爾。
歐洲球隊“內耗”嚴重。西班牙隊雖貴為東道主,但被無情地分到死亡之組。這一次,“死亡之組”的含義並不是出線難,而是出線的球隊由下至上全部在淘汰賽成功逆襲。西班牙隊雖以全勝戰績出線,但當在淘汰賽再次遭遇曾經在小組大勝的法國時,這個准備和美國隊會師決賽的球隊爆出了本屆世界杯最大的冷門。
比起美國隊一路砍瓜切菜一般來到決賽來說,塞爾維亞隊可謂每役都戰強敵。雖然小組賽戰績不佳,但從十六強開始“斬顏良,誅文丑”,先后大比分淘汰了希臘和巴西,接著把制造最大冷門的法國隊擋在決賽門外。就是這樣一支歐洲勁旅,也僅讓“夢十一”緊張了開場那三分鐘而已。
不少籃球迷一直困惑,同樣是世界杯,足球和籃球的關注度為什麼有著天壤之別?體育比賽就像是一場驚險的懸疑電影,連劇透都不用就能猜到結果時,人們還會有幾分興致呢?
籃球世界裡,美國隊依然是一枝獨秀的寡頭。從為數不多的助攻數能看出,“夢之隊”似乎隻需要展現出應有的身體天賦和超強個人能力就可以完勝對手。歐洲球隊大多是技術流,過於強調戰術配合。習武之人常說,練武先練功。沒有足夠的力量和體能支撐,一切拳法套路都是花架子和紙老虎。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