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语言服务志愿者张廷芳(中),正在用英语化解不同国家运动员间的沟通“窘境”。 |
南京青奥会男子重剑冠军、匈牙利选手埃斯泰加约什·帕特里克因帅气的形象走红网络、“粉丝”人数暴涨,被网友赞为“最帅青奥冠军”。“有媒体想采访他,还是通过我联系的匈牙利队新闻官。”8月20日,来自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志愿者孙嘉晨对记者说道。虽然只是打了个电话,但自己已成为这一“青奥热点”中的一环,她的感觉非常好。
本届青奥会志愿者队伍有两万多人,但要想让参赛的世界友人第一时间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像孙嘉晨这样具备语言优势的志愿者就非常重要了。来自德国的摄影记者乔治第一次来南京采访,对这几天帮助过他的语言服务志愿者赞不绝口,“(志愿者)非常友好,我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为乔治提供过服务的南大英语专业学生胡谦介绍,乔治第一次来中国,他平时经常夸奖志愿者,对南京印象非常好。“其实我们提供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能得到肯定,我们也很有成就感。”胡谦说。
并不是所有语言服务志愿者都像孙嘉晨、胡谦这样可以在岗位上“大展拳脚”,同样来自南大的朝鲜语专业的赵宁、日语专业的邱心韵就觉得自己的语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朝鲜运动员英语非常好,有些日本记者自备翻译”,这些都让她们非常“郁闷”,觉得青奥会几天下来自己还没有“刷出存在感”,她们有时只能“跨专业”提供英语服务。
语言服务志愿者多集中在比赛场馆和新闻中心,她们有自己的服务区域和岗位,不能随意走动。有忙得四脚朝天的时候,也有“无人问津”的时候;“6点从驻地出发,23点收工回去。”比起外语优势,坚守和热情,或许更是她们的动人之处。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