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

  

超越“金牌思维”刻不容缓(亚运观潮)

——仁川行与思之二

薛原

2014年10月04日02: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不只是亚运会面临‘审美疲劳’,全运会更是如此。”这样的感受,出自亚运中国代表团官员之口。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急迫性,已有共识。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体育开始在奥运和亚运层面实现金牌大幅突破。其主导战略更偏重金牌数目,忽略了项目土壤。这一点,只要看看大部分金牌集中的项目特点就一目了然。这与当年的时代背景、发展国情、舆论氛围有着密切关联,今天看来不宜简单否定。但时移势易,20多年过去,时空场景已截然不同,体育的发展模式却未能及时转型。这种断裂造成的局面,就是亚运金牌拿了一大把,喝彩声却听不到太多。“三大球”一金未得,却马上激起巨大的舆论声浪。

  这种断裂,一方面是因为体育发展模式过于单一,仅将金牌数目视作唯一标准,什么项目在奥运会上易于突破就搞什么,有着深厚大众影响力的“三大球”等项目深受其苦;另一方面,则是围绕金牌价值取向形成了部门利益固化,使得转型步履蹒跚,而改革必须先从自己改起。

  亚运会上,中国体育强大的“吸金能力”和大众口碑之间的断裂,带来的又岂止是尴尬。这不仅会掩盖那些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本该拥有的光彩,还加重了人们对中国体育畸形发展的印象。关起门来自己玩,只会让体育发展之路越走越窄。而那些将体育改革和拿金牌对立,认为“改掉了金牌谁负责”的观点,要么是刻意模糊项目之间大相径庭的发展模式,要么是囿于自身视野和利益局限,孜孜以求于“金牌政绩”。说到底,还是在屏蔽时代潮流和大众需求,继续加深体育发展模式同社会氛围之间业已形成的断裂。

  围绕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形成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链条。但是,如果这个链条仅仅为金牌而转动,不但会让综合性赛事的社会价值日趋弱化,也抹煞了不同项目各具特点的人文内涵。由金牌思维推导而成的中国体育发展模式,在自身运转越来越沉重之时,也让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越来越轻飘。仁川亚运不过是又一次提醒了这种现实。

  超越“金牌思维”刻不容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国体育别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04日 06 版)
(责编:刘军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