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共享目前已在全國一些地區得以實現,不僅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充分利用,同時社區居民和學校都因此嘗到了甜頭。然而,放眼全國,這樣的實例並未能得到全面推廣,各地都有各自的政策方針和實際情況。學校體育場地開放到底誰說了算,到底“卡”在哪兒?聽聽山東臨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張淑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學校長邵喜珍、江蘇省南京市體育局副局長葛菲三位全國人大代表怎麼說。
記者:您所在的學校是否對社會開放?
張淑琴:其實目前很多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都不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何談對外開放,所以我建議政府在規劃建設體育場地設施時,應將其與學校體育場地建設相融合,同時在學校建設體育場地時應注意將體育場地設施與學校教學區隔離開,保証安全的同時便於管理。我所在的第一實驗小學分校前身是一所村級小學,校區規模小,學生隻有200多人,目前學校的乒乓球館對外開放,來打球的健身者需要辦理學校的証件才能出入。這些健身者人數較少,很多人我們都認識。盡管如此,學校的門衛壓力也很大,擔心出問題,他們總要盯著電子屏,還要經常巡視,直到所有的健身者都離開,他們才能放心。
邵喜珍:我們曾經有過這個想法,而目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主要是供學校教學使用,隻在節假日等少數時間對外開放,周邊一些小學、機關單位等與學校協商使用體育場地設施。當然,學校能融入社區,實現資源共享固然很好,但是其中確實涉及安全和管理等問題,不是學校一方面有主觀願望就能實現的。
記者:什麼樣的解決辦法才行之有效呢?
邵喜珍:如果能有相應的配套管理辦法,上級部門也能給予一定的支持,這樣實現資源共享,何樂而不為。
張淑琴:去年“兩會”期間,我提出了一個關於加強體育教師培養,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建議。為此,我進行了專題調研,發現有關部門在相關文件中提出鼓勵社會力量融入學校體育發展。於是我們進行了有益嘗試,達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所在的分校此前沒有專職體育教師,后來從總校抽調了一位體育老師走教,還有一名數學老師轉行教了體育,同時我們邀請了社會上一家乒乓球和體育舞蹈的培訓機構參與,由他們免費為學生開設相應的課程。這樣通過社會力量的補充,學校保証各年級開足了體育課。相應地,學校也為培訓機構免費提供場地支持,學校乒乓球館的對外開放工作便是由這家乒乓球俱樂部負責運營,實現了雙贏。
記者:體育部門在推進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能做些什麼?
葛菲:從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來看,南京的體育場地中70%左右在學校,20%左右在企事業單位等,隻有5%左右在體育部門。每年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市民提出的關於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的信件,因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屬於教育部門資源,作為體育部門的我們也多次與有關部門進行了協調,但是沒有結果,推進起來比較難。這讓我們感到很尷尬,也很困惑。目前南京一些地區進行了試點開放,效果不錯,但是在全部學校推廣還有一定難度。我們計劃今年就此問題開展調研,摸清具體情況,統籌考慮后再進行下一步規劃。
記者:需要什麼支持?
葛菲:希望能從國家層面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進行具體的分類指導,這樣便於基層推進實施。3月9日,劉延東副總理來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我也向她反映了情況,並進行了呼吁,希望能早日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