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江苏无锡几个下辖市区县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成功实践,其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不少地区还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总体成效并不能让人满意。学校体育场馆大门之所以难“叩开”,其根源在于学校体育设施大多是为学校体育活动“量身定做”,建设之初并没有向社会开放的规划和功能。于是,不少学校在向社会开放的实践中存在不少顾虑:一方面,大量社会人员进入校园,在校学生的安全如何保障?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必然会大幅增加日常管理维护费用,这笔资金又从哪里来?
据报道,针对上述问题,无锡通过政府“买单”、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巧妙地进行了作答。在校学生安全方面,政府出资帮助学校改造体育设施,将“体育场地两侧临近教学区的地方用围栏隔开,每天早、晚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时围栏关闭,教学时间围栏打开”,有效地保证了在校学生的安全。在体育设施管理方面,对于免费开放的室外体育场地,“政府出资为器材的保养、管理、更新等几个环节买单”;而对于运营成本较高的体育场馆,政府则“借助社会力量,让第三方托管的‘管家式’服务进驻校园,推动其对外开放”。
无锡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让学校体育设施在服务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由于各个城市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无锡的做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城市。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只要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主动配合,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做起来其实并不难。
目前,国内群众健身需求不断增长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一种“应急之举”,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矛盾。但从长远看,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全民健身运动场馆不足的问题,还需各地政府对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在内的所有体育设施进行整体规划,使其与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相配套。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3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