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滑冰聖地什剎海又有了幾十年前的熱鬧,北京青少年冰球人口迅速回升——
申奧或助北京重拾冰雪運動的底蘊
2014年世界男子冰壺錦標賽正在北京舉行。兩年前,當國際冰壺聯合會與中國冰壺協會磋商,希望北京舉辦一次世界頂級冰壺大賽,以擴大冰壺運動在中國的影響力時,還沒有人想到,兩年后,這項賽事又增添了一項重要使命,那就是展示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實力。
距離第29屆夏季奧運會落幕還不到6年,北京又一次准備成為奧運會的東道主,但相比起當年全國上下對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全面支持態度,這一次,民間卻出現了非議聲,其中針對北京是否具備冰雪運動文化底蘊的質疑就有不少。其實,北京絕對不是一座沒有冰雪運動文化底蘊的城市,歷史上,北京曾經是國家體育主管部門規劃的中國冰雪運動發展的中心城市。現在,北京的大眾滑雪、滑冰、冰球等冰雪運動的市場規模也在全國居領先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北京的冰上運動曾出現由盛轉衰的低谷,並由此造就了廣大不會滑冰的“80后”和“90后”。這不能不說是北京申辦冬奧會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痛。
“一個北京人如果冬天不滑冰,生活該多寂寞”
在游客眼裡,什剎海是北京的著名景點,在周平的眼裡,什剎海卻是北京滑冰的聖地。周平50多歲,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上世紀70年代,還在上中學的周平拿起姐姐的一雙冰鞋,在什剎海的冰面上學練滑冰,最終成為滑冰高手,“醉八仙”、“鎖鏈兒”、“內一字”、“外一字”等冰上絕技,就是周平和他的那些滑冰老伙伴們的身份標簽。
每個人的滑冰技術有高有低,但這不影響滑冰成為那個年代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
“那時,每年冬天,什剎海冰場都是人山人海。”周平回憶,“冰場外還有長長的隊伍排著等進場。那時的什剎海和現在不一樣,來滑冰的都是北京人,現在滑冰的外地游客居多。”
周平兄弟姐妹4人都會滑冰,身邊的同齡人也多數會滑冰,周平回想起當時的一種說法,“一個北京人如果冬天不滑冰,生活該多寂寞。”周平說,“當時的娛樂休閑活動本來就少,身邊的人都去滑冰了,你不滑冰,那你冬天的幾個月時間干什麼?”
去什剎海滑冰是老北京人的共同記憶,據《北京晨報》報道,今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北京雨兒胡同訪問普通居民,習近平向居民們回憶自己的少年往事,其中就有一段冬天放學后在什剎海滑冰的經歷。
“那個時候,什剎海是北京人滑冰最主要的地點,但全北京城可以滑冰的地點還有很多。”周平回憶,北海公園、陶然亭公園等有湖面的公園都可以滑冰,“滑冰場也是當時時尚文化的‘秀場’,身穿校呢大衣、頭戴羊剪絨皮帽、再系一條拉毛圍脖,這樣的小伙子在冰場上再秀一下冰技,你看吧,姑娘們都追著你跑。”
北京人的滑冰熱情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時達到頂峰,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外來流行文化進入中國,舞廳、歌廳、電子游戲廳等娛樂休閑場所大量出現,冬天滑冰的北京人也越來越少。“80年代中后期以后,我看著什剎海的冬天一年比一年冷清,景象太荒涼了。”
那是讓周平痛心的一個時期。因為周平不僅僅像大多數北京人那樣把滑冰當作冬天休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迷戀滑冰運動。冰場已經成為他享受人生、展現自我的一個舞台。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的10多年時間裡,什剎海冰場人滿為患的景象不復存在,冰場有時候甚至門可羅雀,有好幾年,連周平也不去什剎海滑冰了。
北京冰上運動的萎縮是中國北方地區的縮影
“改革開放之后,人們休閑娛樂和體育運動的選擇余地大大增加,這是造成滑冰運動萎縮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地方上競技體育發展項目的調整。”前中國女子冰球隊主教練、原中國男子冰球隊主力隊員姚乃峰近日向記者表示,“上世紀80年代之后,不光北京的冰上運動在萎縮,整個中國北方地區的冰上運動都在萎縮。萎縮到最后,開展冰上運動的地區就隻剩下黑龍江和吉林了。”
“冰上運動投入大,產出小,很多北方省市為了將有限的體育經費用於取得更多、更好的競技成績,就會砍掉冬季運動項目。就拿冰球來說,過去北京、山西、內蒙、新疆等北方省市都有球隊,但后來都不搞了。”姚乃峰說,當大眾冰上運動出現萎縮的勢頭時,政府再減少對競技的投入,無疑將加劇冰上運動整體的衰落速度。
北京曾經擁有雄厚的冰上運動基礎,也曾有機會成為中國冬季運動的發展的“領頭羊”。據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蘭立回憶,在1984年全國冬季運動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中國冬季運動發展戰略,就是“以北京為中心,以東北、西北為兩翼,北冰南展。”
在姚乃峰的記憶裡,1981年,世界冰球錦標賽C組比賽在北京舉行,首都體育館裡觀眾爆棚,“振興中華”的口號正是北京大學生在那次冰球比賽期間發出的時代強音。那次冰球比賽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次歷史事件,不僅僅因為恰逢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也與冰球當時在北京的普及度和影響力有關。
然而,隨著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冰上運動在北京衰落,北京的冰球比賽再也沒有出現過觀眾爆棚的盛況,到幾年前舉行的亞洲冰球聯賽時,中國隊在北京的主場比賽,觀眾已經為數不多,中國冰球實力更是大幅度下滑。
民間冰雪運動升溫促“北京模式”誕生
姚乃峰在帶領中國女子冰球隊參加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后,從主教練崗位上卸任,從此便開始投身冰球的大眾推廣工作。
2005年之后,姚乃峰致力於北京青少年冰球業余培訓,他見証了近10年來北京青少年業余冰球運動的迅猛發展。
“北京最早隻有4支業余青少年冰球隊,現在有100多支,發展速度很快。”姚乃峰表示,“北京的冰上運動在2007、2008年以來,正經歷一次發展高潮。”
“富裕家庭傾向於為子女選擇高端運動項目,這是北京冰上運動出現這一波發展高潮的主要原因,”姚乃峰認為,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居於國內前列,中產階層龐大且國際交流頻繁,滑冰、冰球是西方主流的體育項目,北京的許多富裕家庭傾向於讓女孩練習花樣滑冰、男孩打冰球,除了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或團隊合作精神。還有很多家庭是希望通過子女掌握一門西方主流的運動技能,為今后出國留學增加一些競爭優勢。
隨著新一輪滑冰熱的興起,北京的商業性滑冰館大量出現,據姚乃峰估計,北京目前僅標准的大型滑冰館就有5座,中小型滑冰館也有10多家。青少年滑冰、冰球俱樂部遍布在各個滑冰館中,“北京是國內目前對滑冰、冰球教練需求量最大的城市,”姚乃峰表示,以冰球為例,許多東北的冰球運動員退役后都來北京工作,“北京的冰球教練95%以上都來自東北。東北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可能提供這麼多的青少年冰球教練職位。”
“青少年打冰球的裝備大約需要幾千元,每次訓練費用是100至200元,寒暑假如果去美國或加拿大訓練比賽,需要數萬元,這樣的花銷對於北京中產家庭來說並不吃力,但對於東北地區的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就顯得太高了。”姚乃峰表示。
與北京新一輪“滑冰熱”相映襯的還有“滑雪熱”,同樣是由於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時又擁有足夠寒冷的冬季氣候條件,北京周邊的滑雪場在最近10多年時間裡爆發式增長,國家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任趙英剛近日表示,北京及其周邊是國內滑雪場最集中的地區。與北京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張家口市主要承擔滑雪比賽項目,張家口市崇禮縣的滑雪場條件在國內屬一流水平,其最大客源地就是北京。
商業化驅動之外,離不開政府關注和投入
最近幾年的冬天,周平又開始到什剎海滑冰。讓他驚喜的是,一些兒時熟悉的面孔也回到了自己身邊。“人們開始更關注健康、運動,滑冰的人數在恢復增長,”這是讓周平感到高興的一個好消息。
2012年,北京開國內冰球運動之先河,成立了由民間人士自發組建的北京市冰球協會,統一規劃、管理日漸龐大的青少年冰球賽事體系。
2010年開始,北京市一支以中年人為主的業余冰球隊——新源麒麟隊創建了京津冀晉地區業余冰球賽,北京成為帶動整個華北地區業余冰球運動發展的策源地。
不過,在北京的冰雪運動出現新一輪生機的背后,政府的決策和扶持還顯得不夠。
除了什剎海之外,很多帶水面的公園都不允許冬季滑冰,這是周平的一大遺憾。
室內冰場還是太少,“基本預定不到黃金時間段的場地,”北京新源麒麟隊隊長李菊惠向記者表示,希望能有一些公益性的露天滑冰場、室內滑冰館,現在北京的滑冰場、滑冰館基本上都是商業性的。
而在姚乃峰看來,北京的高中、高校還是開展滑冰、冰球運動的盲區,“北京的青少年冰球人口已經不少,水平也不低,但基本到了高中這個年齡段就很難再往上發展,除非出國。北京這麼多高校,沒有一個開展冰球運動或組建冰球隊的。希望借申奧的契機,能推動冰球走進高校。”
從群眾普及到精英體育還有一個銜接的問題,北京的“冰雪熱”已經為群眾普及打下了基礎,也為精英體育提供了平台。政府已經無須再以舉國體制的方式,組建從少體校到專業隊的一整套人材體系,問題是如何讓群眾體育的厚度轉變為精英體育的成果。姚乃峰在1980年參加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時,就對美國冰球隊完全由大學生組成的陣容印象深刻,“蘇聯隊和中國隊都是專業運動員,也不是美國大學生的對手。北京如果能對大學生冰雪運動給予發展空間和政策,那不僅是北京申奧留下的一筆財富,也將改變像冰球這樣的中國冰雪運動項目長期存在的人材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