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來自香港理工大學的語言服務志願者張廷芳(中),正在用英語化解不同國家運動員間的溝通“窘境”。 |
南京青奧會男子重劍冠軍、匈牙利選手埃斯泰加約什·帕特裡克因帥氣的形象走紅網絡、“粉絲”人數暴漲,被網友贊為“最帥青奧冠軍”。“有媒體想採訪他,還是通過我聯系的匈牙利隊新聞官。”8月20日,來自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的志願者孫嘉晨對記者說道。雖然只是打了個電話,但自己已成為這一“青奧熱點”中的一環,她的感覺非常好。
本屆青奧會志願者隊伍有兩萬多人,但要想讓參賽的世界友人第一時間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像孫嘉晨這樣具備語言優勢的志願者就非常重要了。來自德國的攝影記者喬治第一次來南京採訪,對這幾天幫助過他的語言服務志願者贊不絕口,“(志願者)非常友好,我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為喬治提供過服務的南大英語專業學生胡謙介紹,喬治第一次來中國,他平時經常夸獎志願者,對南京印象非常好。“其實我們提供服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能得到肯定,我們也很有成就感。”胡謙說。
並不是所有語言服務志願者都像孫嘉晨、胡謙這樣可以在崗位上“大展拳腳”,同樣來自南大的朝鮮語專業的趙寧、日語專業的邱心韻就覺得自己的語言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朝鮮運動員英語非常好,有些日本記者自備翻譯”,這些都讓她們非常“郁悶”,覺得青奧會幾天下來自己還沒有“刷出存在感”,她們有時隻能“跨專業”提供英語服務。
語言服務志願者多集中在比賽場館和新聞中心,她們有自己的服務區域和崗位,不能隨意走動。有忙得四腳朝天的時候,也有“無人問津”的時候﹔“6點從駐地出發,23點收工回去。”比起外語優勢,堅守和熱情,或許更是她們的動人之處。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