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本網原創>>人民日報

  

場館運營姓“體”也要姓“公”(體壇觀瀾)

薛原

2014年09月12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體育場館向大眾開放,其運營模式中,公益性是不應被忽視的基本要素

 

  要說“奧體中心”的數量,我們大概在全世界數一數二。近些年來,借舉辦各類國際國內大賽的機會,各地紛紛上馬建設奧體中心,標准配備是一座體育場、一個體育館、一個游泳池。累積下來,大型體育場館已經是體育部門最大的“固定資產”,以辦賽的水准衡量,硬件條件相當可觀。

  但最大資產不一定是最優資產。因為大賽而興建的體育場館,在大賽落幕之后,運營的難題往往就隨之而來。曾幾何時,體育場館辦家具展、大賣場等等,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選擇,以至於體育場館要姓“體”的呼吁,一度成為現實中很難達成的願望。

  近年來,隨著民間健身熱潮的興起,體育場館回歸體育、服務大眾的趨勢越發明顯。但因為辦大賽而修建的體育場館,要真正實現面向大眾體育需求的功能轉化,還面臨諸多挑戰。這種挑戰,首先來自於觀念的束縛。相當一部分管理者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由政府投資興建的體育場館,其屬性還應體現“公共”二字。體育場館除了姓“體”,還要姓“公”。體育場館向大眾開放,其運營模式中,公益性是不應被忽視的基本要素。

  另一方面,囿於自身管理模式所限,絕大部分體育場館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市場化運營,事業單位辦了企業的事,因此很難樹立以健身者為中心的經營意識,也無法由市場規律來完成優勝劣汰。正是公共服務意識和市場經營意識的雙重缺位,導致相當一部分體育場館的運營都處在粗放、低質的狀態中。在這種環境中,健身者覺得“有個地方打球就不錯了”,對更好的服務似乎不敢奢望。由此,體育場館管理模式的錯位和運動場地總量不足的現實疊加在一起,現階段大眾體育需求,還停留在“溫飽階段”。

  直面差距的存在,也意味著看到提升的巨大空間。體育場館怎樣從體育部門的最大資產變成最優資產,其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實現面向市場、面向大眾的轉型。如果眼下沾沾自喜於“不愁沒人來打球”的現狀,未來總有被市場和大眾否定的一天。在引入市場機制的同時,該如何確保其公益屬性的合理體現,同樣是管理部門須臾不可忘記的職責。否則,重經濟效益,輕公共服務﹔重眼前利益,輕大眾口碑﹔重行政管理,輕市場運行的諸多問題,就難以真正扭轉。

  體育場館運營改革,是體育改革接地氣的切實體現。宏觀的思路需要無數細節來支撐體現,主管部門的決心既下,最終的答案將由越來越多投入到健身潮流中的大眾給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12日 15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