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三十中午的甜醅兒,三十晚上的熬飯后,飄蕩在空氣中的年味兒就散發出鞭炮的味道和微醺的酒香味兒。
河湟谷地的人家過年也吃餃子,但餃子一定要包成元寶的形狀,而且要做成粉湯燴餃。粉湯也很講究,粉條、肉絲、木耳、黃花、雞蛋餅、嫩菠菜,所有的原料切成細絲,用高湯調好后,再把胖鼓鼓像元寶一樣的餃子燴進去。
吃過粉湯燴餃后,過年正式開始了。人們提著禮品,牽著孩子,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人人都穿著新衣服,人人都揣著好心情。一家一家地拜,一家一家地吃。每一家都准備了豐盛的年食,?子油餅端上桌,手抓肋條也端上桌,還有青海人家的土火鍋,酸菜、粉條、洋芋塊兒、羊肉塊兒、切成薄片的五花肉。女人們在廚房裡忙碌,一趟一趟地把菜端上桌,男人們則坐在火炕上,擰開酒瓶子,把酒倒進小瓷盅裡,一次倒滿十二杯或十六杯,用大盤子端著,雙手敬給客人。
酒是青海人喜歡喝的青稞酒,每家都要准備幾十斤。隻不過,城裡人到商店去買帶包裝的高檔酒,鄉下人提個塑料桶自己跑到酒廠去灌散裝酒。其實,味道是一樣的。
在酒香氤氳、氣氛祥和的年味兒中,河湟谷地又迎來了一個更加歡樂喜慶的日子,那就是正月十五鬧社火。社火本是一種娛神儀式,但在現代社會裡,更多的則是娛人。
以村庄為單位,平日裡各自打工四處忙碌的年輕人們,此刻都自發地組織起來,搬出鑼鼓家什,翻出戲衣道具,走方隊的,踩高蹺的,舞龍舞獅的,還有打金錢棍的,劃旱船的,演大頭羅漢的……燈官胖婆娘啞巴兒是社火中的主角,不但代表著人,還象征著“神”,所以,他們由專人扮演。
社火在村庄裡行走,在田間地頭行走,在城市的大街上行走,也在寺院和廟會中行走。從正月初四開始,河湟谷地的社火雜耍一撥接著一撥,數不清有多少個村庄在演社火,有多少個人在扮演“身子”。同樣,也數不清城市裡的各個社區為演社火花了多少錢,有多少個社區主任為操辦社火而累得精疲力盡。
社火所到之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開道的燈官老爺一臉嚴肅,兩邊的啞巴兒裝瘋賣傻,胖婆娘插科打諢,馬報子跑前跑后地照應著社火隊伍,跑過之處,揚起一溜煙塵。
在社火隊伍中,還有河湟谷地獨有的社火。千戶營的高抬精巧別致、雍容華貴,透著古代軍隊留下來的遺風。塔爾寺的喇嘛社火庄嚴神秘、鏗鏘有力,處處顯示著宗教的威嚴和高深。黃家寨的四片瓦舞朴拙可愛、憨態可掬,表現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崇高理念。
孩子們在兩條長龍下鑽來鑽去,婦女們則湊到獅子跟前,偷著拔獅子身上的毛。據說,把獅子的絨毛縫在小孩子的腋下,有辟邪的作用。
其余的人則跑在社火隊伍的兩邊,有的人給演員敬酒,有的人用長杆子挑起糖塊遞給綁在高抬上的小演員。有的人專門在高蹺隊伍中亂竄,把人家的高蹺隊伍沖得七零八落。有的人則跟在八大光棍的后面,邊扭邊唱,“正月裡那個到了著……”還有的人為了表示對神的敬畏,專門在隊伍前面放鞭炮。鞭炮炸響了一串又一串,濃煙嗆得人喘不過氣來。空氣中飄蕩著濃烈的硝煙硫磺味兒,伴著煙味兒的,是人們的歡笑聲、歌唱聲、鑼鼓聲,還有大人小孩的喊叫聲。
這些煙味和聲音匯成巨大的熱浪,在河湟谷地的每一個村庄上空盤旋,驚得樹上的麻雀四散逃去,干枯的枝條簌簌發抖,田野中一冬未化的積雪紛紛消融。也使城市中整日趴在電腦上游戲的,伏在辦公桌上策劃的,坐在電視機前沉湎的,都紛紛站起身來,推開窗戶,滿心歡喜地看一年一度走過的熱鬧非凡的社火。
生活在河湟谷地的漢人,還有正月十五跳冒火的習俗。冒火,就是正月十五在自家門前點燃的篝火,據說正月十五晚上跳冒火,不但能照得新的一年前程紅紅火火,諸事順利吉祥,還可避災趨吉,天下太平。更重要的是,它帶給人們以節日的歡樂和笑聲。
天將黑的時候,人們就從家裡抱出一堆堆柴草,按一米左右的間距,從自家門口依次擺放到鄰居家門口或公用巷道的盡頭。小孩子們不等大人發話,又搶著抱來柴草,很快將巷道的草堆和鄰家草堆延續起來。
當一輪明月閃閃爍爍地升起時,如同心有靈犀似的,村民們幾乎同時從自家門口點燃柴草堆,一時間,幾百條火龍舞動在千家萬戶的巷道,火龍連成一片,把幽暗的夜空照得通紅。人們歡呼著、跳躍著,從一堆堆冒火上跳過去,那場面,恰似山呼海嘯、萬馬奔騰。此時,夜幕下的村庄,好像有千條火龍同時在飛舞,烈焰蒸騰,無數火星直沖夜空,真有“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意境。村庄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人們嬉鬧著、歡叫著,在熊熊燃燒的冒火中盡情釋放著自己的心情。
人們希冀通過正月十五跳冒火,求得來年的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這是河湟谷地上最濃烈最豐盛最繁華的年味兒。(賈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