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專題>>聚焦中國運動員退役后生活

新華網:退役運動員該如何"自救"?

李錚

2013年02月27日15:20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2004年,媒體對吉林退役舉重運動員鄒春蘭的集中報道,以及不時出現的一批批“鄒春蘭們”勾勒出這樣一個事實,在金牌背后,退役運動員也正在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在“鄒春蘭”屢屢出現之后,如何讓退役運動員不再弱勢成為體育領域乃至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役時:多學一點,這不僅僅是運動員自己的任務

  運動員退役之后,屢屢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水平太差。十幾歲就進入體校的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用成績說話”,而一周幾次的文化課學習對於他們很多時候只是象征性的。因為在金牌至上的競技體育世界裡,從教練員到體育官員,他們要求的更多只是比賽場上的成績,文化課學習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

  正是這種氛圍、意識讓年輕的運動員距離知識越來越遠。國內某知名高校的體育教研室主任對記者說,我們的金牌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所以讓在役運動員多學一點,不僅僅是運動員自己的任務。

  而隨著一個個鄒春蘭的出現,體育部門不得不開始重視這個逐漸重壓在自己身上的包袱。怎麼讓以訓練為主業的運動員多學一點是他們必須正視的課題。

  一些體育官員和教練在與記者交流時都表達過這樣的看法,運動員的學習完全不必要像初中生、高中生那樣“唯分數論”,那既不現實,也沒必要。走上專業訓練道路的運動員更多的是需要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一位長期在體校從事文化課教學的老師說,專業運動員文化水平低與他們自己放棄學習有關,也與為運動員設置的課程過於僵化有關。讓這些被訓練累得疲憊不堪的孩子們再學什麼物理、化學、高等數學,無異於讓他們聽天書。而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訓練和簡單的外語才是他們退役后必需的。

  遼寧省擊劍隊的一位老教練接受採訪時說,運動員需要嚴格管理,但嚴格管理並不等於讓他們與世隔絕。我們很多運動員上場就緊張、和別人說半天話都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就是他們長期封閉的生活造成的。作為教練要為他們積極創造適應社會的機會、與人交流的機會。

  退役后:在自己的一技之長上挖出前途

  從數據統計看,目前,退役運動員的出路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繼續留在各級政府體育部門,從事教練或是行政工作﹔其他更多的就隻能像鄒春蘭一樣,自謀職業,過去十幾年練就的一技之長從此荒廢,而依靠他們的文化水平,大多數運動員自謀來的職業隻能勉強維持艱難的生活。

  針對這種退役運動員就業面過於狹窄的現狀,長期從事人才中介的專家給了他們開闊思路的建議,沈陽市人才中心主任孟慶偉接受採訪時表示,大多數專業運動員雖然文化水平偏低,但他們熟練掌握了一門體育專業知識。用其所長是退役運動員重新就業的最好出路。人才市場的信息表明,目前一些適合全民健身的項目普遍缺少具有相當專業技能的基層輔導員,而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退役運動員正是這方面就業的主力軍。

  記者在北京、沈陽採訪時了解到,時下不僅網球陪打、乒乓球陪打這些易於操作的熱門項目就業需求大,收入較高,而且隨著各種檔次的健身俱樂部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力量訓練、無氧訓練已經走近大眾,而這些正是舉重、柔道拳擊等冷門項目運動員的專長。沈陽某健身俱樂部劉教練對記者說:“力量型、耐力型運動員隻要把自己十幾年訓練的東西科學地進行梳理,同時稍稍豐富知識結構,就一定是個不錯的健身教練。我以前是自行車運動員,退役后做這行,收入也不錯。”(完)


 

(責編:楊磊、張帆)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