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本網原創>>人民日報

體育生活化莫成紙上談兵(體壇觀瀾)

薛原

2013年05月17日07: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城市的不停擴張與飛速建設,造成局部發展的不均衡,體育場地和設施正是短板之一。場地總量不足制約著群眾體育的開展,老百姓欠缺身邊的運動場地,體育生活化就隻能是紙上談兵

U19國青男足剛剛參加了在意大利小城佩魯賈舉行的國際青年足球邀請賽,收獲的除了亞軍還有感慨。國青隊5場比賽換了5個場地,而比賽組織者說佩魯賈至少還有40塊這樣的場地。國青隊主教練黎兵不由感嘆,如果我們一個城市也能有如此多的場地,那中國足球的進步就指日可待了。

曾經有這樣的說法,中國有13億人,為什麼就找不出11個能把球踢好的?雖然這種質問更多只是在表達一種情緒,但要細究“為什麼”,黎兵的感嘆也是原因之一。

感嘆可以用數據來說明。以北京為例,2012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6平方米,形象一點比喻,一塊標准籃球場要站262個人,而這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看看其他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洛杉磯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是18.39平方米,首爾是11.35平方米,悉尼是28.35平方米,雅典是14.45平方米。這樣直觀的差距造成的現實,就是場地總量不足制約著群眾體育的開展。老百姓欠缺身邊的運動場地,體育生活化就隻能是紙上談兵。足球這種有賴廣泛大眾基礎的項目,自然就要為“源頭活水”發愁。

城市的不停擴張與飛速建設,造成局部發展的不均衡,體育場地和設施正是短板之一。盡管《體育法》有明文規定:城市在規劃企業、學校、街道和居住區時,應當將體育設施納入建設規劃。但在現實中依然缺乏剛性約束,體育場地規劃配套其實是個可有可無的選項。

總量缺乏之外,現有場館難以物盡其用同樣是個困擾。大型場館更像“城市地標”,象征意義大於使用價值。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已呼吁有年,雖然有開放之后效果不錯的例子,但更多的學校放學后依然大門緊鎖。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孩子們參與體育運動的“方便指數”,遠遠不及抬手就玩的電腦游戲,足球從娃娃抓起的道理,也隻能停留在感嘆中。

當然,即便有了足夠的場地,中國足球的發展也不見得“指日可待”。不過,體育場地的配套建設跟上百姓需求,也該是衡量生活“幸福指數”的應有內涵。而生活中如果有了足夠的體育元素,中國足球的美好未來,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      

聯系本文記者

薛原
[留言][博客][微博]
(責編:溫靜、張帆)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