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滚动

人才储备越来越少 中国举重现断档危机

2014年09月23日0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举重现断档危机

  中新社仁川9月23日电 题:中国举重现断档危机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一枚亚运会举重金牌等待了三天才出现,这是中国举重队在近几届亚运会上鲜见的一幕。

  22日晚间,在男子69公斤级比赛中,奥运冠军林清峰仅仅依靠体重比对手轻0.66公斤的优势,艰难击败了朝鲜对手,摘得金牌。

  对于队员近几日的表现,中国男子举重队副总教练于杰承认,由于多数是年轻队员参赛,上场后的发挥以及实力明显与对手存在差距,而对朝鲜运动员的预判不足,也是造成接连惨败的后果。

  于杰告诉中新社记者,“我想过朝鲜队会有不错的表现,却没想到他们的成绩提高了这么多,男子56、62公斤级全部打破世界纪录,让人很惊讶。”

  他直言,作为里约奥运会的“中考”,中国队能在亚运会上发现这么多问题,“也可能坏事变好事,这让我们看到了危机,特别是中小级别项目,几乎没了任何优势。”

  不过在于杰看来,现在中国举重真正面临的危机还要源于人才的短缺,留给教练选择的空间太小。

  他给记者举例,过去一个省的比赛会有400、500人参加,如今男女加一块也就100多人,基层群体越来越少,为国家队输送人才的管道就会被堵。“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国家队过去一个优势项目会有5、6个高水平选手,到现在只有1、2个,甚至更少。我们的教练都担心这种局面会持续下去,想破解都难。”

  于杰坦言,以前农村的孩子指望用最苦、最枯燥的项目给自己创造未来,但随着中国经济水平逐步提高,想改变命运的方式有多种渠道、多个选择,家长根本不愿让孩子吃这个苦。

  “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形势!”对于现状,于杰一脸无奈。

  作为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筹备组的官员,戴振权曾向记者透露,“现在,我们的基层教练去招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招练举重的,一说别人大多会拒绝。这直接造成生源质量变差,有人练就不错了,何谈培养和发展的空间。”

  戴振权说,数十年前,举重项目在民众心目中威望很高,但现在早已风光不再。特别是前亚运会举重冠军才力的猝死、全国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等事件更加让很多家长对举重项目敬而远之,“而且一说到举重,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矮胖短粗’”。

  “其实举重是一个基础体能项目,无论哪个运动项目,都要经受举重锻炼。”戴振权说,“当然,举重项目的观赏性可能欠缺,但我可以说,举重是体能性运动中对技术精准度要求最高的项目之一。”

  事实上,在中国,与很多其他运动项目一样,一名举重运动员要经历“业余体校——省队——国家队”的三级过渡。然而当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业余举重训练过分强调专业性,对成绩的追求有些过头,而忽视了对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这样的培养方式有些粗放,或许有队员走进省队、国家队,甚至攀上金字塔尖,但更多的人收获不多,在无法继续训练的同时,学业上也落后了。

  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让孩子接受举重训练的积极性逐渐减弱,直到无人问津。

  于杰表示,现在国家队也在探讨一些政策,如何激励人们喜欢举重项目。“但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想推动太难了”。(完)

(责编:杨磊、胡雪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