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日体育专电(记者岳东兴 汪涌)在中国职业足球整整20年历史中,贡献国脚最多的大连代表着底蕴,但昔日的“甲A巨人”在今天轰然倒地,这使得有些亮色的2014赛季在遗憾中落幕,也告诫着中超管理者们仍要为“真正的职业化”而努力。
不可否认,从竞争角度看,2014是近四年来最具活力的一个赛季。还记得去年,恒大以让人生畏的统治力,实现三连冠,还打破三大纪录,其他球队难以望其项背。但今年已不再是那个“恒大一出,谁与争锋”的时代。里皮的球队虽如愿卫冕,但直到最后一轮的收官战,北京国安才宣告争冠失利,让悬念贯穿始终。而且,恒大在与身后三强的交锋中已难占上风,这预示着中超正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从联赛整体健康发展看,这是个进步。
走过20年的职业化道路,联赛文化正渗透到中国城市中,丰富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不能不说是另一抹亮色。今天的中国,每个周末,能固定吸引数万人到场聚集观看的唯有足球,这让随之而生的一条条产业链正快速形成。曾经只愿购买“红黑条衫”等欧洲豪门球衣的中国观众,如今可以自豪地身披家乡球队的战袍,分享着自己联赛的快乐,因为中超和俱乐部已经成长为一个个响亮的品牌。这也推动着体育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
当然,在看似繁华的表象下,中超仍有许多“粗放型”经营的缺陷,这也是其难以真正职业化的原因,更导致一个发展“瓶颈期”难以突破。
拿最成功的恒大为例,这四年来的一些做法,也曾偏离职业化的标准。比如,球员们的胸前广告可以临时更换,俱乐部名字也会因为新股东的加盟而发生变更。可要知道在机制健全的英超、德甲,不论你的股东、投资人多么强势,俱乐部和球队名字100年都不会变,因为它是独立存在,属于当地一代代的万千球迷,是从爷爷到孙子的数代人的精神传承和信仰,他们是先有了俱乐部才有了职业化。但俱乐部到了中超已不那么单纯,有时就变成了依附在投资人身上的营销平台。
这其实凸显了一个从未解决的根源问题:目前的中超俱乐部,还没有能力独立生存。电视转播收入杯水车薪、俱乐部没有自己的球场……这都让职业足球无法实现自我供养,也使得中超球队更像一个个“企业队”。没有背后的企业,这些球队很可能一夜间就改旗易帜,或是悲惨地消失。显然,这不是真正的职业化。
从技战术层面看,老生常谈的依然是水平低。除一些“强强对话”精彩度提升外,中超依然是强度低、节奏慢、水准低,广州恒大依旧是唯一能在亚洲立足的球队,而其他闯入亚冠的中超常客们,早早折戟沉沙,沦为看客。
这其中,本土球员的边缘化仍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在射手榜前十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洋枪”,中国球员只有武磊一人上榜。在各队关键位置,中国球员大都充当外援的“绿叶”。因此,回到一支支国字号球队中,破门难、技战术粗糙、攻防节奏缓慢的顽疾就会显现。
如何才能提高联赛“含金量”?如何才能使得中超繁荣与国家队成绩成正比?从最直接的层面看,中国足球急需一条以我为主的“青训生产线”。以“五星巴西”为例,尽管足球已经流入国民的血液,但他们近期公布了一揽子青训计划,要在全国建立15个标准化基地,面向上万名14岁以下的青少年、用统一的训练方式打造青训流水线。此外,德国十年复兴的关键,正是德甲、德乙的36支俱乐部,全都建立了足球教育训练营,那里有标准统一的高水平教练。而英超虽看似外援主导,但同样有庞大的足球学院体系,依靠四级职业联赛、共92家职业俱乐部的足球学院去培养本国足球人才。这种殊途同归的“青训生产线”,被无数足球强国验证是最为有效的,但又恰恰是中国足球和中超最为欠缺的。
在寒风拂面的夜色中,当五万多名球迷用手机在工体看台拼出星星闪烁般的“灯海”,他们的执著和期许,代表着对中超和俱乐部的信任和憧憬。请联赛管理者们不要辜负这些可贵的“民心”,在中国足球毫无退路的今天,方方面面都需要壮士断腕的变革决心。
希望2014赛季的扣人心弦,只是中超革新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