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舟推广的文化属性与竞技属性中适度把握二者的平衡点,无疑是一门艺术,需要足够的耐心、经验与智慧
当下,诸多形态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绵延千年仍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项目非武术与龙舟莫属。仅就龙舟项目而言,已经举办了4年的中华龙舟大奖赛,对龙舟项目推广所起到的作用堪称“居功甚伟”。在2014年中华龙舟大奖赛总决赛现场,人们更欣喜看到竞技龙舟与文化龙舟比翼齐飞的场景。
谈及龙舟,第一直观的感觉一定是文化符号、民俗符号与乡情符号。那些奋力划桨的勇往直前、鼓声震天的你追我赶、万众争睹的节日氛围,一直是人们记忆中不变的风景。不管走过多少时光,历经多少沧桑,龙舟竞渡的象征与隐喻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如果抹去文化上的特色,龙舟与赛艇并无多大差别”。这是人们对龙舟与赛艇放在一起比照的基本认知,也是竞技龙舟能在国外颇受青睐的潜在基础。龙舟项目能够得到国际认可并顺风顺水地持续扩大影响,这是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尽管也有业内人士因国内的竞技龙舟起步较晚或多或少感觉面子上有些过不去,但在可以借助外力谋求发展的利好背景下基本已经不值一提。
在境外发展竞技龙舟,爱好者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只要有统一的场地、统一的规则,大家“志同道合”就可以搞个比赛随时比试一把。但如果让这些爱好者对龙舟文化有高度认同并推广龙舟文化,那就有点错判形势而且相当不理智。不强求国际上的龙舟爱好者做文化推广的事情,并不等于我们自己搞竞技龙舟时也可以忽略文化传统。某种意义上说,摆不正龙舟的竞技属性与文化属性,也就容易导致龙舟推广本末倒置。
在龙舟推广问题上,将龙舟简单归于文化范畴而在竞技活动的开展方面无所作为,这是固步自封的表现;片面强调龙舟的竞技属性,不顾文化特点盲目追求项目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容易导致项目发展步入歧途。而在龙舟推广的文化属性与竞技属性中适度把握二者的平衡点,无疑是一门艺术,需要足够的耐心、经验与智慧。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08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