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如今变成工地。
拆比建还值得骄傲?至少伦敦人是这么想的,并且正在付诸行动。2012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半年有余,《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位于伦敦东部斯特拉福德的奥林匹克公园,这里完全没有了比赛期间全球观众纷至沓来的热闹场面,取而代之的是工人们着手拆除改建各奥运场馆设施的繁忙景象。在伦敦市政府看来,“拆”绝不意味着这些奥运遗产的缩水,相反,变脸后的奥运场馆将会体现更长远的利用价值。
奥运公园变回大工地
红白相间的护栏立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入口处,去年8月,那里站着的是微笑服务的志愿者,如今,穿梭往来的换成了施工工人。为举办奥运会,伦敦共新建14个场馆,其中8个是临时工程,如今已经或正在被拆除,所用建材和设备将在英国其他地区重新派上用场。6个新建的永久性场馆,则成为奥运会为英国民众留下的“有形”遗产。
在永久性场馆的数量上,伦敦比北京少一半。甚至连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主体育场——伦敦碗,都会被拆掉2/3。伦敦奥运公园的接待人员指着改建中的主场馆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伦敦碗有上下两层,上层的5.5万个临时座位被拆除后,变成只有2.5万个固定座位的中型社区体育场,维护费用大大降低。”为了把奥运场馆再利用的工作做好,“伦敦遗产开发公司”承担了后奥运的空间开发和管理工作。该公司媒体主管科林·耐什拿出一张截至2030年的工程蓝图介绍说,去年曾风光无限的奥林匹克公园,将在今年7月27日以“伊丽莎白女王公园”的新面孔开门纳客。届时,这片250公顷的欧洲大型城市公园,将成为伦敦东区居民的“新家”。从2016年起,这里每年预计可以吸引930万游客。
伦敦碗曲折找到“下家”
如何避免奥运场馆沦为赘物,是让每个奥运城市都头疼的问题。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因为拥有“鸟巢”、“水立方”这样的建筑杰作,至今吸引着日均两万游客。不过据场馆相关人士介绍,如今花50元进到场内看看跑道、看台的游客越来越少了,更多人只是在场外照照相。
“鸟巢”尚且如此,造型并不起眼的伦敦碗怎么办?3月22日,伦敦奥运主体育场的归属有了下文:8年前曾明确拒绝变成足球场的伦敦碗接受了英超西汉姆联队的承租请求,租期99年。这个看似有点折腾的决定要让英国人多掏1.5亿英镑的改建费。不过在现任伦敦市长约翰逊看来,只有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俱乐部,才有能力担负起这个庞大建筑的运营,避免让政府继续掏钱。
除了伦敦碗,伦敦奥运公园的其他场馆也在变脸中。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篮球馆,这座当时世界最大的临时性体育建筑已经“消失”。拆卸下来的1000吨钢材构件和外表可循环使用的PVC薄膜计划转售给2016巴西奥组委。另一个令伦敦人欢欣鼓舞的是对自行车场馆的改建再利用。负责设计建造奥运会自行车馆的霍普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师艾伦表示,自行车是英国的金牌大项,后奥运时期,小轮车赛场同山地自行车赛场以及场地自行车赛场三合一,将组成一座自行车公园。“伦敦遗产开发公司”的耐什先生表示,新建成的自行车公园将向全社会开放,任何自行车爱好者都可以到这里健身。与之相比,北京的老山自行车馆至今仍只是国家自行车队、击剑队的训练馆。
从“伤疤”到“心脏”
“东区——伦敦未来的心脏。”这是采访过程中,多个承办后奥运工程的相关机构向记者传达的信息。伦敦东区过去被称作“城市伤疤”,垃圾倾倒场、重工业厂房集中在这一区域,200万吨的土壤遭到污染。西富东穷的不均衡发展给伦敦划上一道隐形分割线。如今,选在东区举办奥运会的拉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有别于西区举目可见的古老建筑和局促的街道格局,东区多了许多在建或刚竣工的现代化大楼,宽敞笔直的公路直通伦敦中心区。
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还有伦敦奥运村的住房工程。同北京奥运村住宅的贵族化倾向相比,尚处在吸引住客阶段的伦敦奥运村更显平民化。据英国内政部官员介绍,伦敦奥运村共有2800多套公寓,分布在11个小区。东区居民可以购买或租赁这些公寓。今年底到明年初,这里将迎来首批入住者。此外,英国政府还打算在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再建5个居民区,提供约1.1万套新建住宅,其中1/3是经济适用房。伦敦政府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因为“奥运概念”而产生的房产泡沫,避免出现像当年巴塞罗那奥运后房价连跌6年的所谓“经济低谷效应”。【本报赴英国特派记者 夏颖】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