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

全运会如火如荼 全民健身怎样唱好主角

秦东颖

2013年09月03日09:07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全民健身怎样唱好主角
 
 


  与以往不同,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点火环节,由普通老百姓代替了体育明星。3名辽宁籍社会先进人物——学雷锋标兵郭明义、神十航天员张晓光和“蛟龙号”深潜英雄刘开周手持火炬,将火种交给12名普通的少年儿童,寓意中国体育的未来属于普通老百姓和孩子们。从“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口号,到开幕式上老百姓日常锻炼项目的展示,我们可以发现,原来全运会不但是专业运动员的盛会,也是老百姓的“健身大派对”。

  全民健身怎样唱好主角?记者与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聊起了这个话题。

  全民回归赋予新意

  记者:1952年,毛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首届全运会在北京开幕。当时《解放日报》就特辟全运专版,其中有一些典型的群众体育报道,比如“农村遍开体育花”。闭幕式时,《解放日报》特别发表社论:“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从前三届的全运会报道来看,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地位,您认为本届全运会提出的“全民健身,共享全运”是否可以看作是种回归?

  刘欣:我认为本届全运会并不是简单的回归,是有新意的。我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已不同于以往,老百姓的健身热情,肯定比十年或者二十年前要高,他们不但希望通过锻炼获得健康,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最典型的是广场舞,不管你走到哪个城市,都能看到广场舞。口号的改变,意味着普通群众不再是全运会的旁观者,而是各项健身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

  记者:让全民健身展示走上全运会开幕式舞台,有什么象征意味?

  刘欣:1995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当时已经有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两个战略共同发展的意识。但十多年来,我们还是竞技体育多一点,老百姓健身弱一点。这与体育的行政体制有一定关系。竞技体育有三级训练网,层层相扣;而全民健身还缺乏自上而下的完善架构。政府有投入,但向下延伸的力度不够,不如竞技体育的落脚点那么实。本届全运会利用一个全国性的大舞台,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政府将在新形势下,从体育发展本身出发,探索公共体育服务,让老百姓回归到体育运动中。

  全民健身得接地气

  记者:您怎样看待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的辩证关系,以及我们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型?

  刘欣:北京奥运会后,我们国家有了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型的方向。其实,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并不矛盾。上世纪五十年,乒乓成为国球,最早为中国拿到世界冠军。当时全国打乒乓的人很多,很多专业运动员就是从基层群众体育中走出来的。一项运动群众基础有了,对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肯定是有帮助的。

  记者:最近几年,全国在全民健身上投入增多了,上海去年还首次举办了市民运动会,你怎样看待这种发展?

  刘欣:从全民健身的发展上来说,沿海地区做得比较好,这与经济发展有关。从历次的调查来看,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彩票卖得好,用于全民健身建设的公益金投入也多。但城市越发达,人们生活工作压力越大,导致锻炼时间越少。为此,2004年上海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在探索全民健身发展上,上海有很多领先的做法,去年的首届市民运动会就是一个例子。既是全民健身,又引入了竞技性,被称为“老百姓自己的奥运会”,参与人次达600余万。你可以参加游泳、马拉松等比赛,成绩优异还能获得达标证书。不少外省市都来上海取经,可见全民健身真正接地气了,老百姓才会来捧场。

  协会应该冲在前头

  记者:本届全运会比赛结束之日,正是场馆对社会开放之时。全运会能留下些什么,我们很关注。

  刘欣:全运大戏唱罢,场馆的利用有助于激发群众的体育热情,还有其他很多值得我们期待的。比如十二五期间的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提出,要把全民健身纳入各级政府财政,民生工程需要资金保证。目前中国各省市的人均体育场地还是有欠账的。当政府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加大后,还有经费如何使用的问题。今年上海全民健身进行“30分体育生活圈”试点,就是落实将体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举措,以保障市民的健身需求。

  记者:现在全民健身发展模式,还是以政府主导为多,您对今后发展有什么建议?

  刘欣:全民健身是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事,政府今后应该起指导作用,而更多的是让协会和老百姓自己唱戏。协会冲在前头,政府购买服务,这是一种新模式。今年的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由专项体育协会牵头,就是一种尝试。
 

(责编:实习生 张超毅、杨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