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滚动

全运观察:“共享全运”从场馆回归开始 

2013年09月07日21:52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全运观察:“共享全运”从场馆回归开始

新华网沈阳9月7日体育专电(记者卢羡婷、王浩明、汪涌)“全民健身、共享全运”,这是本届全运会的口号——很美丽的愿景,但是实施起来并不能简单对待。

人们习惯于用赛事运行是否平稳、运动成绩是否突出、服务工作是否到位等指标来衡量全运会举办的成功与否。其实,除开这些仅仅围绕赛事的标准,全运会对于全民建设的影响才是一场更加漫长的考试。

本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全部由老百姓担当,节目倾向大众化,甚至还有国人耳熟能详的广播体操,展现出“全民参与、回归体育、节约朴素”的一面,也让人看到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两条腿走路的大思路正在发酵。

然而,四年一届的大型赛事过后,能给老百姓留下了什么?“全民健身、共享全运”,老百姓究竟需要什么?

记者在近日采访中发现,在健身时有场地、有交流、有指导、有服务才是老百姓呼声最高的。

“都说全民健身好,怎奈锻炼场地少”,在不少群众眼中,全民健身首先要满足群众对健身场馆的需求。城市将体育场馆用作城建“急先锋”当然能够拉动基础建设,但一些场馆的建设缺乏基本的布局合理性和前瞻性,导致场馆履行完赛事的任务之后便沦为“大而无用”的“白象”,而在城市的另一角,拥有很高健身热情的群众却苦于“一馆难求”。

体育场馆回归人民群众的怀抱,应是“后全运时代”和以后举办大型赛事新建场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国在许多“金牌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真正能让百姓强身健体的方式和场馆着实不多。人们很少会接触射击举重等项目,而能让大家踢足球、打篮球、跑步的公共体育场馆及高水平的健身指导员却数量有限。

如今全民健身热情高涨,但人们多是自发运动,甚至是“盲目”运动,一旦发生不测,体育运动就被当成了“鸡肋”。举办赛事固然重要,但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群众健身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必须放在同等的位置。这样,中国体育才不至于“畸形”。

全民全运,不能是句口号,而应该把全民健身推向常态化。一场奥运会过后,举国上下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一场全运会,国人健身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全民健身需要大型的竞技比赛来加温,同样,中国体育也需要永不落幕的“全民赛事”来保温。

(责编:实习生 杜攀攀、杨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