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旅顺口曲棍场,蓝粉相间的配色,海天一色的背景,让在此上演的全运赛事,也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只是,看风景的人实在太少。仅有的一面看台空空荡荡,长长的混采区记者寥寥。相比游泳馆内外“追”孙杨的疯狂劲儿,这里显得太过冷清。
作为中国曲棍球曾经的“标签”,金昶伯也深深感受到了这股寒意。“只有老朋友跑这么远来看我,关心曲棍球的人越来越少了。”见面的寒暄,让人有些心酸。自从老金告别中国女曲,当年怒放的“冰山雪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那阵如旋风般刮起的曲棍球热,也早已降至了冰点。
“我从1980年起了解中国曲棍球,那时我还是韩国队教练。从那时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曲棍球攀上高峰。尔后的10年,项目走下坡路,直到2000年我来到中国。”担心有自夸的“嫌疑”,老金停顿片刻,“进入悉尼奥运会,拿到一些成绩,老百姓又开始关心,各城市非常重视。曲棍球一直往上走,在2008年达到顶峰,此后再次下行……”
清晰描述出一张波线图,多次变换角色的金昶伯,始终关注着中国曲棍球的发展。他直言:“一个项目想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明星。以前有个叫金昶伯的人,现在却没有了。”老金很少说自己,却不得不提及这样的现实,“我也知道,上海很多家长送孩子练曲棍球,是因为‘金昶伯’这个名字。”
没有成绩,没有明星,项目关注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残酷现实。伴随而来,是各省市后备人才的全面萎缩。金昶伯庆幸,上海体育一流的保障和训练条件,加上自己这块“金字招牌”,让他在选材方面没有遇到太大困难。有了好苗子,他要做的就是为重建上海女曲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
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谢绝家人来沪探亲,一度相伴的高尔夫球杆成为了摆设品……在金昶伯心里,上海女曲就是目前的“唯一”,这是承诺,也是他认定的责任。不久前,老金以上海队主帅身份列席国字号教练竞聘会,引来诸多猜测和询问。对此,他一笑而过,“以后的事再说,我必须先把眼前的事做好。”
当过往的荣光已经冷却,金昶伯那颗为曲棍球燃烧的心依旧保持着火热的温度。或许有一天,他还会为中国曲棍球画出一条向上的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