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是個沒有門檻的職業”,鄒市明的美國體能教練蓋文。麥克米蘭的一句話讓我仍在反復琢磨。
脫下兩屆奧運會、三屆世界業余錦標賽金牌戰袍的鄒市明,首場職業比賽前曾隨著名拳擊教練羅奇去美國訓練了6個星期,回國后很多人驚訝於他體能上的巨大變化,肩寬了一個號、肌肉明顯突出、奔跑和力量皆有很大提高……在採訪麥克米蘭前,我想像他肯定會強調力量與奔跑的重要性——大力量、速度與耐力。姚明易建聯去NBA都先惡補力量和肌肉,一直被很多人奉為圭臬、並認為放之四海而皆准。
讓我頗為吃驚的是,麥克米蘭開口就否定了大力量訓練,他認為恰恰是大力量訓練毀了姚明之足。體能訓練是個龐大的系統,短短半小時內,我聽麥克米蘭的意思是,大力量訓練仍是美國各體育項目的主流,但他及他的“體育科學實驗室(SSL)”正在推行一種更系統、更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不是更大力量、更遠、更快的跑動,而是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力量和速度訓練。
麥克米蘭主要為鄒市明制定了4項訓練方法,負重跳繩、水中訓練、體操球、戶外跑。現在鄒市明用5磅重的繩跳繩,開始每組10個一次隻能跳3組,現能跳10組,稍后繩的重量將增至6磅﹔水中訓練優勢是,肌肉在水中狀態非常放鬆,水的反作用力是一種很合適的力量﹔體操球是一種復合訓練,球在腰、腹部滾動,同時進行上肢、或下肢的中小力量訓練﹔戶外跑30—45分鐘。這4種訓練方法鄒市明此前幾乎、或根本沒做過,6周訓練使其受益匪淺。
今年45歲的麥克米蘭曾打過冰球,后做過NBA、美國女足大聯盟、橄欖球等多個項目的體能教練,羅奇幾個月前邀請他為鄒市明練體能時,他一直在做自由搏擊的體能教練。我和他說曾交手梅威瑟的裡奧斯跑過正規馬拉鬆賽,沒想到他不屑一顧,他意思是“太耐力會影響速度”,“肌肉太大也會影響速度”。聽得出,他非常看重速度和加速度,強調肩肘腕、胯膝踝的連貫發力、保護,強調避免受傷。而他對力量的總結是:幾乎所有世界冠軍力量都在平均數之下。
我按他的網址去看了下SSL(sports cience lab體育實驗室)的視頻,發現兩個很有意思的細節。一個是運動員仰臥、腰下放個大體操球,腳蹬上面力量器(大小可調整),邊滾動體操球保持平衡,邊推蹬器械,有的還專門用腳趾推蹬﹔另一個是運動員兩腳站在兩個類似陀螺的小圓盤上,做接球等動作,還有踩在類似於雜技的圓筒上走,邊走上肢邊做接球等動作。
這幾個動作立即讓我想到中國武術的訓練方法,走木樁、走水缸沿,張三豐太極基本功訓練中推水缸裡的水,以及蹲馬步、綁沙袋、舉大石……兩年前的中德足球論壇上,我還看到德甲沃爾夫斯堡隊花樣眾多的體能訓練中,有類似於雜技中的爬軟繩,兩根繩、兩人一組比著爬,既要上肢力量、又要保持平衡。“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中國武術的古訓與現代體育的很多東西異曲同工。這個“功”,既是基本功,也是體能,甚至某些細節有著驚人的相似,不同只是器械的現代化。其“魂”、“精髓”不是相通,就是一脈相承。
採訪中麥克米蘭還專門提醒說,鄒市明的進步首先是技戰術上,應“歸功於主教練羅奇”,然后才是體能部分……我當然知道,重視體能、能啟用優秀體能教練本身就是好教練。但他不知道我是個“足記”、偶爾客串寫拳擊也“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他不知道中國的三大球正面臨選擇——如何從傳統和世界潮流中,繼承和選擇最有效訓練理論和方法。
我有些理解“教練是個沒門檻的職業”這句話了,有太多不同的教練,太多不同的訓練方法,甚至練過了也是過猶不及、也會把運動員練廢。現代競技體育的體能訓練已越來越精細、越復合、越科學了,練得少、粗,甚至瞎練、不練,隻能“到老一場空”。
奧運會冠軍鄒市明的體能都有如此大的提升空間,中國三大球還用說嗎?(周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