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點,北京夏日的陽光依然熱辣,海澱區白石橋附近的一片網球場地上,幾個孩子正在接受網球培訓指導。李紅旗是其中一名9歲女孩的父親,透過球場的隔網,他欣賞著女兒的每一個擊球動作。
出生在江蘇北部一座小縣城的李紅旗,在18歲考入北京一所大學之前,對網球沒有任何概念,“上大學后,才第一次看到有人打網球,當時覺得網球不過是用大號的羽毛球拍打大號的乒乓球,沒什麼意思。”李紅旗回憶說。
沒想到多年之后,李紅旗卻領著女兒打起了網球。
2011年,李娜在法網奪冠,成為當年中國最紅的體育明星。媒體鋪天蓋地地報道李娜,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幾乎無人不在談論李娜。在各種各樣有關李娜的信息裡,李紅旗印象最深的是李娜身價倍增,年收入超過兩億元。“網球不愧是國際化的運動項目,能影響到那麼多的國際品牌。”李紅旗說,網球的高端形象也是他在1年前讓孩子學打網球的主要原因。
家庭培養人才模式悄然興起
當時,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准備參加一次暑期夏令營,夏令營提供網球、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等多項運動培訓。李紅旗替女兒選了網球,雖然他本人對網球一竅不通。
一個暑假下來,女兒掌握了網球的基本技術要領。暑假之后,李紅旗找到現在的這個網球培訓班,給孩子安排每周上兩次課。
“我沒想過讓孩子成為什麼大賽的冠軍,一是孩子還小,練習的時間也不長,還看不出未來的發展前景﹔另外,學網球隻當是給孩子鍛煉身體和學會一項國際主流運動,對開闊孩子的國際視野和今后拓展社交領域會有所幫助。”
像李紅旗這樣願意讓孩子接觸國際主流運動項目的中國家長已不在少數,但在10年前,情況卻完全不同。
北京匠心之輪國際網球學院董事長丁叮回憶說:“在2008年之前,網球學校都是賠錢的。那時,網球運動在國內的影響還不大,願意讓孩子練網球的家長也很少。”
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促成了國內體育熱的升溫,2011年李娜的奪冠,則從根本上加深了國人對網球的認識和理解。丁叮表示,2008年之后,網球培訓市場越來越好,網球運動的氛圍有了很大改善。“2003年我創辦網球學校時,很多人還不理解,因為在當時看來,網球並不適合中國人,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學一項體育運動,可能多數都會選乒乓球或羽毛球,很少有人選網球。2011年李娜的成功,表明中國人打網球沒有問題。李娜法網奪冠后,她的身價和國際影響力猛增,讓中國人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網球的國際高端定位。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看懂了網球,很多家長都支持自己的孩子學打網球。”
就像李紅旗並不奢望女兒成為第二個李娜一樣,丁叮發現,現在家長的觀念也有了很大變化,“10年前,可能隻有那些有運動天賦的孩子才會被家長送去練體育。現在,很多完全看不出運動天賦的孩子也會被家長送來學網球,因為家長不會認為孩子練體育就一定要成為運動員,練體育開始成為孩子實現全面發展的一種手段。”
與“網球熱”相類似,高爾夫球和馬術等以往僅為歐美人喜愛的運動項目也開始受到中國家長的追捧。
2012年,京城馬匯馬術俱樂部面向社會招收學員,1年時間就招了100多人,其中青少年佔三分之一。
黨華是國家自劍中心現代五項和馬術訓練基地馬匹調教師。據他介紹,2008年后,馬術運動圈內的青少年比例不斷增大,以至於很多馬術俱樂部專門開設了針對青少年的馬術訓練課程,甚至還有為6歲以下孩子設置的“牽馬”課程。
全國的馬術俱樂部有9成設在北京,在俱樂部比較活躍的馬術愛好者中,有60%是青少年,其中尤以女孩子居多。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在家庭的支持下參與網球、高爾夫球和馬術等運動時,從中誕生佼佼者就只是時間問題。1個多月前,中國15歲小將關天朗參加美國高爾夫大師賽,成為高爾夫四大滿貫賽事歷史上最年輕的晉級運動員,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而在馬術領域,來自北京十一學校初二年級的14歲女孩蘇宇梵,在多項高級別馬術賽事中成績不俗,表現出較高的天賦,成長在“馬術家庭”的她也受到了媒體的關注。
“這些項目能涌現這麼多‘有潛力的年輕運動員’,原因是家長和訓練方在初期科學地達成了點對點的合作,讓孩子直接打下堅實的基礎,不走彎路。並且,在傳統體育項目巨大的運動淘汰率下,這些項目相對‘邊緣化’,更容易讓孩子投入其中,獲得成就感。” 蘇宇梵的父親蘇輝告訴記者。
蘇輝認為:“從讓孩子強身健體、掌握一技之長的初衷出發,家長的介入,會更容易帶動孩子積極參與。如果孩子在項目上表現出天賦,且具有年齡優勢,就可以嘗試讓他們走職業道路。同時,還要保証孩子有時間繼續學業。如果能滿足這些條件,從家庭教育方面去培養‘體育人才’,顯然比‘把孩子送去專業隊集中訓練’要好得多。”
別讓孩子背負太重的家庭壓力
在國際網球大賽上,盡管作為李娜、鄭潔、彭帥等中國金花接班人的“小花”們一直表現不佳,始終沒能達到前輩的水平,但在丁叮看來,國內還有一批更為年輕的“小小花”正在快速成長,至少有十來個孩子的條件非常好,他們中有不少都是家庭自主培養,再過5年左右,這批“小小花”就將進入綻放時期,中國女網依然前景光明。
但是,新的問題也日漸凸顯。一個家庭如果只是讓孩子接觸網球、高爾夫球或馬術等歐美人比較喜愛的運動項目,花費並不算高,平均單次課程的報價在100∼200元左右,但如果孩子展現出運動天賦,家庭希望把孩子往高水平和職業運動員方向培養的話,代價將非常巨大。
據丁叮介紹,匠心之輪網球學校的全訓生每年的學費是最低22.7萬元。北京馬術培訓市場的行情是,青少年運動員的基礎培訓兩到三年時間需要二三十萬元。依照國外的相關數據,一名青少年網球、高爾夫球或馬術運動員在步入職業階段之前,就需要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元人民幣的花銷。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願意培養孩子走網球這條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2008年之后中國女子網球運動員的‘單飛’。”丁叮表示,“單飛”政策意味著網球運動員的培養,在傳統的“舉國體制”之外,又多了一條家庭培養的道路——家庭掏錢培養,家庭享受收益。
李娜通過網球獲得的經濟回報無疑是誘人的,但像李娜這樣的大滿貫冠軍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鳳毛麟角。
“現在,一些中國家長在看到孩子確有一定天賦后,並不清楚該如何給成功定義。”丁叮說,“並不是隻有成為冠軍才是成功,每個孩子的天賦不一樣,成長環境也不一樣,對有的孩子來說,他有能力成為冠軍,對有的孩子來說,也許獲得三四名也很不錯。家長培養孩子,要在目標上有一個合理的定位。”
“在國內馬術界,近幾年在青少年培養過程中也出現了‘功利化’的色彩,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出成績,斥巨資投入其中,畢竟這是騎在馬上的運動,馬越好勝算越大,所以現在的馬越來越貴,與這些家長的心態變化不無關系。”蘇輝表示,“如果家長為孩子選擇一個體育項目,目的是為了最終揚名,我認為,這種初衷的背后多少暗藏著自私的成分。”
多少年來,中國的優秀運動員都是在專業運動隊中成長。單飛模式和家庭培養,這些與職業體育挂鉤的概念近幾年才開始出現,但單飛模式和家庭培養並不意味著單打獨斗。
“培養網球運動員的投入很大,在國外,青少年運動員在培養到一定階段后就會引入贊助商,以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丁叮表示,“引入贊助,對於家庭和贊助商而言是雙贏的,但雙方的共同著眼點應該是孩子成才,而不是早早就盤算能從孩子身上得到多少經濟回報。”
“職業體育進入中國的時間不長,很多中國家庭還不了解其中的門道。”丁叮表示,“他們不知道如何尋找贊助商,隻知道傾家庭之所有去支持孩子訓練。這樣的做法給家庭和孩子造成的思想壓力太大,孩子隻有成功,才能為家庭賺回前期的投入,孩子反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要參與這項運動。”
但還是有很多家長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成功或失敗,正如蘇輝所說,“蘇宇梵在小學二年級接觸馬術,后來在初中恰好進入了有馬術訓練課程的北京十一學校,這些年慢慢地堅持下來,加上命運的垂青,出了些成績,對此我們安然接受。但即便沒出成績,能讓她養成每天克服困難堅持訓練的習慣,同樣也是收獲。我們不在意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就是想讓她在青春年少時多一份獨特的經歷。”
本報北京6月1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