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江濱小學校長呂華瑩(中)和學生們在一起。 |
下午放學,操場上安靜卻不乏生氣。每天這時候校長呂華瑩願意在足球場邊待一會,她說自己喜歡夕陽下孩子奔跑踢球的畫面,這常常令她感動。
她所在的小學,是創辦於1996年的浙江金華江濱小學,該校在金華周邊小有名氣,不僅是因為學校足球隊在金華市體育傳統校中不斷奪冠,更因為十幾年的足球文化浸潤,讓這座年輕的校園折射出非凡的氣質,隔壁區縣的家長都拼命把孩子往這裡送。
僅靠一支隊在賽場把球踢好、僅有少數孩子踢球遠遠不夠,讓足球輻射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才是目的
呂華瑩2008年正式成為江濱小學的校長,從事語文教學的她對如何搞好校園足球心裡沒底,最初或許還有些逃避,她回憶說:“路過學校綠茵場,會不自覺加快腳步。”大環境似乎也很“配合”,接下來的兩年中國足壇打黑風暴愈刮愈烈,足球在國人心中的形象跌入谷底。
“那時候許多人勸我遠離足球。”呂華瑩說,“但作為小學校長,搞教育是不能隨大流的。”她到江濱小學之前, 學校已經有“金華足球看江濱”的美譽,在呂華瑩看來,年輕學校的發展應該基於傳承和發揚,看到學校足球場上那麼多跟著球跑的孩子,她知道自己應該堅持什麼。
呂校長接手時,江濱小學足球已有很不錯的基礎:有場地、不缺錢、師資也不錯﹔2001年開始的每年一屆校園足球聯賽已成慣例,校隊成績也很突出,2003年開始,江濱小學隊連續在金華市小學足球聯賽上奪冠,2008年還獲得浙江省小學生足球聯賽冠軍,成績還遠不止這些。
面對這些,呂華瑩戲言,“自己什麼都不做就可以”,但榮譽沒有讓她停下思考:僅僅一支隊在賽場把球踢好,僅僅極少部分孩子參與運動是否就是校園足球的終極目標?是否該讓足球輻射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呢?
呂華瑩並沒有真的什麼都不做。她首先將隻有足球隊員參加的足球聯賽擴展為學校全員參加的、持續時間為一個月的足球嘉年華﹔除了聯賽本身之外,還創辦了足球文化展、足球知識競賽、親子足球游戲以及足球技能擂台賽等。球場之外校園裡多了一些“硬件”:“足球休閑園”“足球射門牆”“足球文化牆”等。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足球一定要向課程轉變,把足球的教育元素都吸收進課堂
呂華瑩的想法是通過多位一體的校園足球活動,讓每個孩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其中,體驗足球的魅力,享受足球帶給他們的快樂。要想足球真正成為校園文化,呂校長認為停留在競技比賽和活動層面遠遠不夠,“課堂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足球一定要向課程轉變,把足球的教育元素都吸收進課堂。”
把足球從球場搬到課堂,並不是簡單的場所變更,對於從事教育多年的呂華瑩來說,這仍是一個從零開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一直到有位專家從家裡翻箱倒櫃找出一本名叫《數學足球》的外國教材擺在呂華瑩面前。猶如孤海明燈,江濱小學教研團隊從此開始從語文、數學、美術等學科中尋找足球元素,由此開發出校本課程並獲得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但把各種足球元素匯總羅列就夠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拋開學科烙印,跨學科“主題式”創意課程應運而生。
江濱小學選擇足球可能是機緣巧合,但是致力把校園足球發展成一種文化,惠及每一個學生,這是呂校長帶領教師團體苦心孤詣的追求。“我們走的路沒有兄弟學校的經驗可借鑒,我們可能走彎路,但是我們不怕自我否定,我們願意走得更遠。”經常自嘲“球盲”的呂校長這時候已是充滿自信。
呂華瑩認為自己始終從教育者的觀點來發展校園足球。她把直接參與足球運動稱作“剛性足球”,凸顯團結拼搏的文化內涵,而把學生在課堂裡學習的創意課程稱作“柔性足球”,講究的是合作創新。把足球從主體變為載體,在江濱人眼裡,足球就是教育。
江濱小學的足球踢出了點名堂,北京“鳥巢”、韓國鬆島留下了他們的腳印,“全國校足辦會議”也請他們介紹經驗。呂校長說,我們的經驗就是,沒有把搞校園足球搞成追求功利的項目,沒有追求成績、追求結果,我們崇尚的是整個過程,孩子們都是全面發展的、都是優秀的。
一江春水潤桃李,坐落在婺江南岸的江濱小學追求的是“寓教育於無形之中”,作為校園文化精髓的足球,正如婺江之水滋養著一代代江濱人。“足球帶給我們人生難忘的經歷,我們要享受的不是輸贏,而是足球帶給我們一切新改變、新世界!”呂華瑩常常這樣告訴她的學生。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2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