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人們並不陌生的情節,李娜傷了,退了。早兩年,姚明也是如此。
盡管退得有些突然,但人們都能理解,一絲傷感之余也願意送上祝福:退役之后的日子,還要“娜”樣精彩。
人們熟知李娜,是因為那兩座閃著別樣光芒的女單大滿貫獎杯。在法網的紅土場和澳網的硬地球場,李娜以驚艷的方式讓人們記住了她的成就、熟悉了她的個性。
一切是如此新鮮,一切又是如此不同。沒錯,是李娜和她的幾個小伙伴讓人們結識並喜歡上了大滿貫賽事,而職業網球的精彩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人們的體育視野。
兩度在大滿貫賽事上登頂的李娜,一舉成為國內最有名氣的女運動員,可謂實至名歸。而格外喜歡李娜的人,並不僅僅因為她的成績,也還因為她的鮮明個性。超高的人氣,密集的賽程,助長了李娜的霸氣,也在積聚李娜的壓力。所有這些,既為有人將李娜標注為“單飛”英雄提供了土壤,也讓李娜控制不住情緒間歇性爆發種下了根由。
李娜的成功,得益於其特殊的成長經歷:年少時的“舉國體制”培養模式,奠定了她的網球基礎﹔青年階段的“單飛”模式,為她一飛沖天提供了可能。忽略或否定其成長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以偏概全之嫌。而李娜自身與傳統培養模式的對抗、與新聞媒體的隔閡,似乎都可認定為中國網球在同職業網球並軌過程中必然上繳的學費。
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硬生生嫁接“單飛”模式,各種摩擦碰撞在所難免。這裡面既有人的因素,更多的恐怕還要在體制機制上找原因。李娜之后,包括李娜在內的中國網球金花之后,如果僅僅還是靠“單飛”,靠“拿來主義”,摔的跟頭會更多、走的彎路會更長。中國網球的真正騰飛,最終還要靠自身教練力量的提升、訓練體系的形成以及中西合璧的發展路徑。
感謝李娜,將中國網球引領到一個新高度。盡管這個高度已經足夠榮耀,但這不該也不會成為終點。
感謝李娜,讓世界領略了中國球員的嶄新風採。盡管這樣的風採亦有口水仗相伴,但此情此景對於后來者同樣堪稱財富。
李娜退役,惟願支持中國網球的力量不會“退役”,惟願中國網球的明天更美好!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2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