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综合

邹市明:职业拳坛,我来了!

2013年01月24日07:04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我想在这里告诉职业拳坛,我来了!”站在熟悉又陌生的拳台上,中国拳王邹市明身披印有“ZOU”字样的大红镶黄战袍,两手高高举起,充满自信地说。昨天,这位两届奥运会冠军在京与国内知名体育文化传播机构盛力世家,及国际著名职业拳击推广公司TOP RANK签约,正式宣布转战职业拳击。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邹市明毫无顾虑,一往无前。

  步入职业拳坛是梦想实现

  职业拳击是邹市明自幼的梦想,“它要用几个月时间研究一个对手,一场比赛要打十几个回合,能够更充分地展现自己。”北京奥运会后,市明已萌生转型意向,但为了国家荣誉将梦想搁置。如今夙愿终偿,令小邹感叹,“追求梦想就是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这也是拳击的精髓。”

  父母得知儿子的决定后,为小邹的健康感到忧虑,“但我对爸爸说,这是我一生的愿望。当我年老后,回想自己玩了一辈子拳击,没闯过职业拳坛,会觉得很遗憾。”最终,小邹说服了父母,“有梦就赶快去追,不给自己留遗憾。”

  年龄偏大不是障碍是财富

  年近32岁的邹市明现在才转战职业拳坛是否晚些?TOP RANK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国际拳击名人堂成员鲍勃·阿鲁姆认为,对于优秀拳手来说,年龄并非障碍,倒是一种财富:“老拳王福尔曼曾说,‘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他40多岁才打职业,照样拿世界冠军。一些成功的古巴拳手,转型时也都30多岁了。”阿鲁姆称,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扎实的技术,令这些奥运会拳击的佼佼者能很快适应职业比赛,“一般打6到8场以后,就有实力争夺金腰带了。”

  邹市明则表示,只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年龄不会成为追逐梦想的阻碍,“只要我还能站在拳台上,我就会继续打下去。”

  首要目标2至3年夺金腰带

  邹市明说,自己的近期目标是2至3年内夺取首条金腰带。“但转战职业不是摘下护具,戴上薄拳套那么简单。要适应全新的规则,还要更透彻地钻研对手。我在体能、力量、抗击打能力及观赏性等方面也存在劣势,必须潜心训练。我相信自己的功底,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能撑下来。”小邹坦言,对未来并无十足把握,“我还是个‘菜鸟’。”

  虽然恩师张传良将不再陪伴自己,但邹市明表示:张老师教的东西,我一点都不会丢。“这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更新、完善,打造最全面的自己。综合素质好是我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转战职业的最大优势。”

  只有拳头硬“钱途”才光明

  此前,邹市明已辞去贵州省体育局体工大队副大队长职务,全心投入自己的“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钱途光明”。盛力世家总裁李胜直言:邹市明的“钱途”要靠他自己打出来。“在市场化体系里,商业价值有多大,取决于水平有多高、成绩有多好。不会因为中国市场大,运动员就值钱。”李胜澄清,邹市明与TOP RANK合作,并未如传言所说获得百万美金签约费,“作为后援团队,我们肯定会安排好他的一切费用,让他安心训练。但前期投入能否有所回报,还要看他的拳头。”

  而在半个世纪内成功推广了阿里、帕奎奥、乔·弗雷泽等数十位拳王的阿鲁姆则称,菲律宾拳王帕奎奥的单场收入已达3000万美元,“我有信心把邹市明打造成历史上最成功的拳手,他的‘钱途’同样无量。”

  期待4月首秀能够开门红

  今年4月6日,邹市明将在澳门威尼斯人酒店迎来首场职业比赛。这是一场WBO(世界拳击组织)赛事,邹市明的场次虽然无关金腰带归属,却是当晚的“压轴戏”。至于对手和级别,则将视其训练及适应情况而定。下月初,邹市明将赴美国拉斯维加斯展开封闭训练,并在异乡度过春节,随后在赛前两周飞抵澳门。TOP RANK为其安排了世界顶尖教练——国际拳击名人堂成员弗莱德·罗奇,以及曾培养出200多位世界冠军的米格尔·迪亚兹。两人也为邹市明量身订制了训练方案。本报记者 王笑笑

  掌声鼓励

  对于中国拳击来说,邹市明一直是开拓者,也是标杆人物。而今奥运冠军放手转型,不仅圆其梦想,更是项目职业化的一种尝试。无论今后奥运金牌能否换成金腰带,邹市明踏上职业拳台的一小步,将成为中国拳击的一大步。

  当“矿工拳王”熊朝忠以非专业运动员的身份,为中国男拳手首夺职业金腰带后,人们更期望邹市明在职业舞台有所作为。但正如小邹所言:“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的初衷是一致的。”两位同样怀揣梦想、艰苦不懈的拳手,在同一时代,沿着不同轨迹,在同一个舞台撑起属于中国拳击的一片天空。没能再次成为“第一人”或许有些遗憾,但继熊朝忠的“另类成功”后,邹市明正在探索体制内拳手走向职业化的新模式。对中国拳击来说,这远比两位拳王谁先谁后、孰强孰弱更有意义。

  尤其对于国际职业化程度很高,但在国内还非常小众的拳击项目来说,这种尝试更具价值。也许邹市明未能在职业舞台复制辉煌,闯出个名堂,但这份执着和勇气已绝不致砸了招牌。能否拿到金腰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实际行动吸引了国人对项目的关注,增进人们对职业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并将激励更多选手迈出这勇敢的一步。我们应该掌声鼓励!本报记者 王笑笑

(责编:张帆、杨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