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掼跤——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到了清代始称“官跤”、“掼跤”,设有善扑营,清末中国跤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满清被推翻后,结束了官办善扑营的历史。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等人,从此,食俸禄的“官跤”融入了民间,统称为“掼跤”。
掼跤技术的练法强调三盘;在技法上强调大绊子36、小绊子多如牛毛;演出形式多样:量活(现挂)、灌口、“包袱”不断,说话风趣幽默;比赛规则:每场必满三跤,三局两胜制。
天桥掼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价值,而且与中幡相结合,展示了中国民间独特摔跤艺术。
![]() | ![]() |
(责编:杨磊、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