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下午,新华社体育记者王浩明做客十二运访谈室,与网友谈全运会“投机转会”。新华网 朱冬 摄
谁在默默为“投机转会”埋单?
在全运会转会这个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优秀运动员显然是一种“稀缺资源”,成为各地体育部门抢手的“香饽饽”,他们为这些运动员付出的代价,不言自明。
在2009年出台的一份《辽宁省引进优秀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办法》文件中,给引进优秀运动员“明码标价”:“引进的运动员视运动水平高低可给予输送单位20-40万元的培训费;短期交流的运动员,可视情况给予输送单位相应的培训费。”
据辽宁本地媒体报道,2009年,辽宁体育在9个大项上处于空缺状态。而四年后的全运会,辽宁代表团一口气参加全部31个大项的比赛。在东道主周期这四年,辽宁体育可谓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有提高项目竞技水平,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可持续的一面,也难以避免为了全运成绩的短期“投机”行为。
“转会行为不应该发生在国家财政支出举办的运动会项目中,这与全运会作为发掘高水平体育人才“练兵场”的目标并不一致。”张庆说。
不少专家认为,因为各地每年用于体育事业的资源有限,站在全国的尺度上,这种为了提高一个地区一个项目成绩而投入的资源,显然是被浪费掉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几个引进运动员方面非常活跃的省份,体育局官员面对转会资金来源的问题,都显得讳莫如深。
专家认为,地方体育部门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不管是用哪些资金“投机”,其实最后埋单的都是在此事上完全没有发言权的纳税人。
“市场化体育项目俱乐部是企业主体,花自己的钱,转会无可厚非。而现在用财政拨款买卖运动员赚取好成绩,其实已经背离了资金用途。”张庆说。
“投机转会”折射出中国体育何种“顽疾”?
受访的专家和体育从业者,甚至是一些地方体育部门的官员对这种无益于长期发展的“投机转会”行为持否定态度。然而,为什么“投机转会”仍然在大行其道呢?
在采访中,不少省市一级体育主管部门官员谈到,一个项目竞技成绩上去了,除了业绩之外,可以获得更多财政支持、聚集不少资源。虽然近年来“唯金牌论”在逐渐淡出社会的主流意见圈,但“唯金牌考核”依然是各地体育系统中的“尚方宝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体育官员告诉记者,虽然国家要求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举,但“金牌考核”是实实在在的定量考核,而群众体育的考核却因为指标模糊、可操作性强,往往流于形式,最终整个工作重心还是要回到金牌上。
“在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光靠体育系统自我改革是很难的,“金牌”是地方上非常明确的杠杆和考核的标准,群众体育的考核需要施以更加明确、更加量化的标准,”张庆说。(记者王浩明、吴书光、刘美子)
(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