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运会摔跤项目的收官日,浑南训练基地多功能馆吸引了大批媒体,相当一部分是冲着摔跤重返奥运的话题而来。“这真是好事,昨晚得到消息后,从上到下都很兴奋。”曾跟随中国摔跤队征战伦敦奥运会的教练员路海坦陈,年初的那场危机让一些运动员产生过心理波动,“摔跤的出路在于改变规则,提升观赏性。”
看台上基本都是各个参赛代表团的拉拉队,看似热闹的场景不能掩饰这项运动的冷清现实。摔跤遭遇奥运大家庭排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及与推广的力度不够,市场开发疲软。业内人士所说的简化规则、提升观赏性,也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
“古老的项目更应与时俱进,我们却一直在睡大觉。”国际摔跤联合会主席拉洛维奇意识到,以往的不思进取导致了如今的生存危机。他四处奔走,力求扩大影响力。劫后重生,拉洛维奇的立场一如既往,“我保证,摔跤运动的现代化不会就此停止。”
相比拉洛维奇,中国摔跤的从业者似乎还缺乏这样的头脑与担当。下午1时,中国摔跤协会秘书长婉拒了采访请求,“等比赛完了再说。”三个半小时后,面对一堆记者,他丢下一句,“稍等,马上就回来。”20多分钟不见踪影,这时场馆调暗了灯光,大家只能去会议室门口蹲点。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官员亮相时一脸怒气,“到外面去等,不想采访就走。”不仅是官员,摔跤选手们也不太愿意多说什么,即便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也不涉及什么敏感话题。
就这样,一场关于摔跤现状与未来的探讨不欢而散。同样是在这届全运会上,同样是面临变革的武术,反思与进取的姿态更加积极,甚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或许是重返奥运的优越感,或许是习惯了孤芳自赏,对于媒体的集体造访,中国摔跤依然选择自我封闭。
摔跤业内人士都喜欢将“运动的古老传统”挂在嘴边,这是优势,亦是局限。没有开放的心态,古老的事物终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