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

辽宁日报:放大节俭的社会效应

本报记者 王继富

2013年09月12日14:07    来源:辽宁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放大节俭的社会效应

焰火燃放取消了,参赛单位压缩了,外宾人数砍掉了一半,连裁判员和教练员也缩减了500人。作为一届追求新风的全运会,节俭成为赛场外热议最多的话题。

这几天,国外媒体也开玩笑,不再有欢迎晚宴,不再提供纪念品,但是他们对这样的“冷遇”表示赞赏。

全运会的节俭不仅是大手笔的经费压缩,也有人们津津乐道的赛场细节。半瓶矿泉水被重新收集起来,作为清洁用水。书写一面的纸张被二次送入打印机。在大连,会给采访的人员提供盒饭,即使这一份小小的盒饭,也要向主办单位提前“预约”,避免因缺席造成浪费。

中央倡导节俭新风,在全运会上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为一场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事,全运会示范的正能量,也正借助这个平台的巨大关注度,放大着节俭带来的社会效应。

没有人因为节俭而感觉 “不适”,没有人因为节俭感觉“丢份儿”。在网络论坛里,苛刻、挑剔的网民,几乎一边倒地对公共财政的精打细算伸出了大拇指。在街道社区,有限的真金白银变成健身公园、运动场馆,比赛回归到比赛,这比什么都更“实惠”。

节俭是传统,但在一段时间内,包括普通百姓在内,逢年过节,访亲探友,宁愿在饭桌上一掷千金,也不愿被大家说成小气抠门,大部分人也经不起“差钱”的调侃,受不得“寒酸”的议论。于是,用仪式上的“气势恢宏”显示“隆重热烈”就成了过往的选择。

在过去日子不富足的时候,过度的消费其实更多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而现在,普通民众不再为温饱犯愁,银行里有了点积蓄,“华而不实”的繁文缛节,应该勇敢地说再见了。政府和公众都到了精神升级、认识换代的时候。自信其实不必像孔雀,靠亮丽的“开屏”,节俭更能体现政府的内涵与素养。

这次节俭全运,用公众最喜闻乐见的竞赛形式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这个社会所看重的,全运会的节俭,省下的不仅是钱,还有政府认真对待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是予民实惠的责任意识,是浪费可耻、“抠门”不丢人的社会风尚。

很多年以后,这也许是辽宁全运会给体育留下的最大财产。

(责编:实习生 牟鑫馨、杨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