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体育专题>>2014南京青奥会

南京日报:青奥大舞台  人人是主角

——写在南京青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

李冀 张璐 韦铭 江瑜 许琴

2014年05月08日08:45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青奥大舞台 人人是主角

  蔷薇盛开的季节,4年前在温哥华见证了南京申办青奥成功的南京姑娘许吉如,将自己与青奥结缘4年的故事写进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硕士奖学金的申请文件。

  这些故事一下子打动了对方。“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年轻就能如此深入参与奥运的学生。”面试官说。

  “如果不是因为青奥,我现在会是一名普通的清华学子,但肯定不会收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许吉如说。

  从2010年南京青奥会申办成功开始,在我们城市的各个角落,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也正像许吉如一样因为青奥而改变着。正如罗格先生所说,青奥是一个大舞台,每个参与的人都是这个舞台的主角。

  缘,青奥缘妙不可言

  四五月间是南京一年最美的时光。

  绿博园的青奥组委里,媒体运行部场馆与摄影服务处副处长陈杰琼在忙碌的间隙,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刚出生一个月的女儿的照片,脸上是满满的幸福。

  今年是他和妻子罗袭无比重要的一年。“在南京,我们不仅实现了梦想,还组建了小家庭,有了一个小宝贝。”陈杰琼说,一家人给这个青奥宝宝取名赛赛,纪念两人一路走过的青春与梦想。

  陈杰琼是北京人,罗袭是湖北人。2010年两人在广州亚运会时结缘。2011年下半年,南京青奥组委到深圳亚青会青奥会招募人才,罗袭和陈杰琼从近300人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大运会结束后,他们卖掉了所有的家电和家具,(下转A2版)

  (上接A1版)带上必要衣服和一堆举办体育赛事的工作资料驱车来到南京。

  青奥组委的工作异常忙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南京展开多彩的人生。2012年步入婚姻的殿堂;2013年双双考上南大和东大的研究生;2014年小赛赛诞生。此前,没有一座城市让他们有今天这样的归属感:“我和罗袭以前敢闯敢干,如今有了赛赛,未来的职业考虑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想把办赛人这项工作继续下去,但无论怎样,南京都是我们的家。”

  在城市的另一头的南航校园里,民航飞行学院的大一女生蔡仪雯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她设计的吉祥物牛牛被选中成为南航青奥志愿者专属吉祥物。

  “牛寓意勤恳踏实,传达了我们青奥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这个女孩说,其实这个作品并不是她一个人的功劳,还有一个叫章烨洋的男生。去年他们在报名参加青奥志愿者工作时相识了。由于两人都擅长摄影,被一同分到了技术宣传组,负责每次志愿活动的拍摄和记录。就这样,他们找到了很多共同的志趣,并成为一对情侣。

  “她参加设计大赛,我为她出点子,陪她一遍又一遍修改,每天都忙到很晚,但没有比这个更开心。”章烨洋说,“更开心的是今年夏天我们将一起留在南京,为青奥会服务。”

  飞檐翘角、芳草茵茵的市府大院,当记者陪着胡卓然遛到第三圈的时候,他终于开口分享了一个甜蜜的小秘密:“我们约定在青奥会后就举办婚礼。”

  这个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28岁小伙子,身上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语速低沉缓慢。4年前,南京申办青奥会成功,他脑中灵光一现——关于南京奥林匹克历史的研究很少,这座城市在中国参与奥林匹克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从未有人提及,或许南京有着显赫的奥林匹克记忆。

  一定要把这些散落民间、养在深闺的城市记忆找出来。4年来,胡卓然一头扎进各种档案中。这些年,他阅读过的史料超过200万字。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他发现了许多能证明南京和奥林匹克有着极深渊源的铁证。某种意义上说,2014年青奥会在南京举行,是一次奥林匹克的回家之旅。

  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同样参与这份工作的一位志愿女孩,两人就这样相爱了。“是青奥让我们走到了一起。”他说,“我们要感谢青奥。”

  情,难以割舍这座城

  “带着砳砳走遍南京。”3个月前,当51岁的阮忠冒出这个想法时,把自己都逗乐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竟然想到去拍这样一组萌死人的照片。

  砳观青奥村、砳在地铁、砳砳走场馆、砳砳乘高铁、砳砳的洞房……当他把这组照片放到自己的微博上时,迎来的是点赞的狂潮。“青奥和砳砳,给南京人带来一段童心大爆发的欢乐时光。”阮忠说,还有什么比给老百姓带来快乐更好的事呢。

  快乐背后是难以割舍的城市情感。青奥恰恰为这种情感的宣泄找到了最佳渠道。

  2月底,一帮阮忠这样热爱这座城市的摄影爱好者,成立了一个相对“官方”的组织——青奥会城市摄影队。队长许宁告诉记者,现在摄影队共有23名队员,有记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高校学生、退休职工等等,年龄跨度从20出头到60多岁。

  凭摄影队工作证,他们能够从常人无法到达的角度,发现南京之美。直到今天,阮忠依然难忘3月一天,自己攀上还在施工的青奥中心塔楼楼顶时,看到的摄人心魄的大美河西。“那天晚上,奥体中心正好有一场足球比赛,夜幕降临后,灯火通明的奥体中心在河西CBD的五彩灯光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为了拍好这张夜景,我一直在塔顶呆到晚上8点。”

  这些展现南京独特风采的美,被上传到青奥官网的片频道中,并在微博微信中不断传播。“南京,一座怎么拍都拍不够的城市。”一位网友欣喜留言。“关注南京,靠近她,就能发现她无尽的美。”另一位网友诗意走笔。

  但是这座城市中的另一些人眼中,青奥南京之美总是带着不舍的情愫。

  随着撤出青奥村时间的临近,马伟心中的不舍一天天凝重起来。青奥村即将交付,这位参与了全程设计、施工的建设者,就要和其他同事一道离开这个呆了2年多的地方。

  马伟是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青奥村施工项目现场负责人。他还记得2011年底进驻青奥村时的情景。那时,拆迁工作刚刚完成,土地经过了平整,四周什么都没有,风呼呼地刮着。站在空旷、荒凉的工地上,他在心里默念:“我要在这儿盖起青奥村了!”

  从打下桩基,到楼房一点点地盖起来,马伟和同事们为青奥村倾注了全部心血。质量是建筑的生命,青奥村将迎来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练、运动员,他们在进驻工地的第一刻起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青奥村建成质量最好的工程,这是国家荣誉。

  桩基完成后,青奥村的公寓楼“长”出了地面。那段时间,工地的每一个变化都让马伟欣喜。楼一天天“长高”,马伟形容,看着楼在建,他的感觉就好像自己的孩子在一天一个样地长大。从进驻工地的那天开始,青奥村就成了马伟和同事们的家,接连3个春节,他们都在青奥村度过。

  2012年底,青奥村公寓楼封顶。马伟记得那天晚上,仪式结束了,他独自一人走到公寓楼下,挨个地走过,挨个地用眼神抚摸它们,心中除了骄傲,第一次有了即将别离的伤感。后来,公寓楼开始建设外立面,它们越来越漂亮;再后来,青奥村规模初显,此时的青奥村,已经不再是当年那片荒漠的空地,对比今昔,马伟常常眼眶发热。

  眼看着青奥村的楼一幢幢建起来,树一棵棵地种起来,路一条条地通起来,马伟知道,他和同事们离开青奥村的时间就快到了。

  “很感慨,我们参与了青奥村的全程建设,现在工程完工,我们就像嫁女儿一样,把它交出去。”马伟说,尽管不舍,但心中的自豪更多,他是这座城市中万千为青奥出力的人们中的一员。

  心,一齐跳动的一百天

  5月4日,春雨斜织中,参加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赛的各国运动员们,疾走在苏州太仓赛道上。

  “钱诚,这里,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南京青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场馆与摄影服务处项目主管、青奥会摄影服务负责人钱诚的身影,是当天赛道外格外忙碌的一个。

  带着青奥会16个比赛场馆的22名媒体经理,钱诚希望这次实战观摩能让他们真正学会如何“烧红烧肉”。

  “这是我给他们上课时常打的一个比方。我天天在课堂上告诉他们如何‘烧红烧肉’,讲一百遍也抵不上让他们进厨房实战观摩一次。”钱诚说,这些媒体经理大多是各区宣传部门来的,有的经历过亚青会,有的一点体育赛事实战经验都没有。

  “他们问的越多我越兴奋,说明大伙儿都投入了,这趟太仓行才真正有收获。”钱诚说,他挺感激媒体运行部领导的,让29岁的他独当一面,负责如此重要的青奥场馆媒体运行工作,是对他工作能力、魄力和魅力的认可。

  “这么多资历比我老的前辈,怎么拧巴在一块,没点魅力还真不行。”钱诚说,部里和他搭档的是两位50岁左右的转业干部,各场馆媒体经理也大多工作时间比他长,要让这支队伍按规划、规范运行场馆媒体工作,不释放点“魅力”还真玩不转。“至少这次太仓行让我稍感安慰,大伙儿心是齐的,这样劲儿才能往一块使。离青奥只有100天了,每个人的心都合到了一块。”钱诚说,希望这股合力能一直持续到青奥会闭幕。

  心合到一块的,还有正在训练中的2万名青奥志愿者。许吉如已经决定要加入其中。在青奥期间,她将会入住青奥村主持一些活动,如果时间允许还会协助参与国际联络部的工作。

  “随着青奥越来越近,我有一种‘轮回’的感觉。高三时,我以申青奥成功结束了18岁之前的学生时代,马上我又将以青奥会的成功举办结束在清华的大学时代,启程美国念书。青奥总是在我人生的重要节点,跟我每一个重大决定紧密相连,带给我无限自信去面对今后的挑战。”许吉如说,“青奥记录着我从17岁到21岁的成长,并且一定还会以其他方式陪伴我今后的生活。”

(责编:张帆、杨磊)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