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本網原創

體壇觀瀾

關於中國體育轉型發展的思考之四:體育與教育本該兼容

本報記者 劉碩陽

2013年01月10日09:0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受制於成長體系的短板,運動員要在早期訓練階段就做出今后非此即彼的選擇。而體育與教育這兩條本應互相“交叉支撐”的軌道各自平行發展,都因缺乏對方的必要扶助,出現了結構性問題。由於基礎教育的缺失,一些運動員退役后在融入社會時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而另一方面,青少年體質下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8日,中國男足出征亞洲杯預選賽前造訪清華附小。“如果我當年不選擇踢球,現在沒准也能上清華”。一名隊員玩笑裡的小感慨,不經意中道出中國體育發展轉型中必須面對的大課題。

  在男足隊員眼中,為何念書與踢球成為“不可得兼”的選項?受制於成長體系的短板,運動員要在早期訓練階段就做出今后非此即彼的選擇。而體育與教育這兩條本應互相“交叉支撐”的軌道各自平行發展,都因缺乏對方的必要扶助,出現了結構性問題。

  由於基礎教育的缺失,一些運動員退役后在融入社會時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從“搓澡”、“賣藝”到“拍賣金牌”,如果說類似令人唏噓的例子還是個案,體校普遍面臨的招生困境,正是運動員長遠利益難以周全的現實反映。

  另一方面,由於學校體育教育的薄弱,青少年體質下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倫敦奧運會后不久,學校運動會取消長跑、學生1000米測驗時猝死等新聞又引發新一輪討論。“偶發”的新聞事件,折射出學校體育長期積弱的惡果。

  這些問題也許可以看作一枚硬幣的兩面。“體教結合”的呼聲映射出體教脫節的現狀,而即便是“體教結合”,其著眼點也大多集中在校園能否培養運動員的討論上,並非治本的源頭活水。

  倫敦奧運會上,包括斯坦福大學在內的4所加州名校,為美國代表團貢獻了136名隊員。歷史上,這4所學校的校友更是奪得了超過400枚奧運金牌。校園不但為美國體育貢獻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更將體育精神烙印在一個人價值觀成形的重要階段。

  體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方式,不僅是身體的鍛煉,在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運動員如何接受系統教育這個挑戰相比,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體育帶來的快樂,讓體育蘊涵的教育功能真正實現,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在當下無疑更為艱巨。

  歷盡磨難的中國足球,這兩年再推校園計劃,其核心,已不在“選拔”而是“普及”。選拔和普及本身並不矛盾。但普及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每個人的身心成長都能滲入體育的健康基因,最終在賽場上脫穎而出者,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之一。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曾感慨:“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以此觀之,讓體育之花繁盛在校園,於民族的未來可謂意義深遠。

 

(責編:張帆、楊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