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國家假日辦沒有把本周六調成“工作日”,否則全國“娜粉”都可能會投反對票。
昨天朋友攢局邀我去他家吃晚飯,我推托說要看李娜。朋友笑道:“來吧,我老婆已經把飯菜搬上桌了,我已經把飯桌搬電視機旁了。”
這場澳網決賽所營造的喜慶氛圍,有點像大年三十吃餃子看春晚。不論觀眾是否對春晚抱有興趣,都會不由自主地被裹卷進來看上一眼。就像昨天,即便是隻對逛街購物感興趣的朋友老婆,也跟隨我們觀看了全程直播。當她獲知李娜由此入賬1411萬元人民幣后,她對這項土豪賽事的興趣變得更為濃厚了。
比賽結束,我們沒急著換台,因為還要緊接著收看由李娜主持的“八零后脫口秀”節目。李娜感謝了經紀人,感謝對方使自己變得更為富有。我和朋友被逗得“呵呵”。感謝李娜,通過網球這項高度國際化的賽事,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中國人的驕傲和幽默。
作為生於1982年的同齡人,我對李娜隻有喜愛和羨慕,沒有嫉妒、恨。我一直認為“仇富”是個偽命題,我們並非仇視富人,而是痛恨那些通過不法手段踐踏社會良知從而一夜暴富的大惡之人。
我喜歡李娜,不僅是因為她賺得的每一分錢都是干淨的,還因為她傲氣地走上了一條不被體制包養不讓納稅人花錢的職業化之路。如今,她不僅通過個人奮斗養活了本人和自己的團隊,還給這個國家納著遠遠高於個人所得稅起征點3500元的高額獎金稅。
如此為國家給予物質和精神雙重貢獻的運動員,國內並不多見。乒乓球國家隊當然也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奪冠,但卻不足以像李娜一般謀殺全世界攝影師的膠卷。
有媒體總是對李娜帶刺的回答方式感到不爽,但我也一直對某些媒體“一點正經沒有”的提問方式感到無語。比如李娜正戰斗在2014年的澳網,有記者非得讓其展望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到底是誰不靠譜?要知道,作為職業網球手,大滿貫桂冠榮耀遠比參加奧運會光芒萬丈。但體制內的記者無法理解這一點,正如他們無法理解為何麥迪會因為老婆臨產而放棄下半場比賽。我們的媒體,需要向李娜學習,需要更職業一些。
感謝李娜,讓我們進一步體會到了職業運動員的艱辛與榮光——每一站比賽,都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每一回捧杯,都是一次奮不顧身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