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招娣离世,郎平重执国家队教鞭,老女排,这有些模糊但不曾远去的称呼又清晰起来。老女排的姐妹,连同那段记忆中的全民精神图腾,重新回到国人视线。视线中,周鹿敏的身影不是最高大,名头也非最响亮,但她可能是最快乐的那个。因为,她正投身的是一份快乐的事业——气排球推广。
“气排球与硬排球不同,不需要专业运动底子,对于普通人,这就是一个分享排球快乐的方法。而对于我,年轻时打排球、教排球,那是竞技体育,现在玩气排球就是享受年轻时未玩的快乐。”两声“快乐”两句话,周鹿敏道出自己一生的轨迹。都说再伟大的事迹都会过去,英雄也有普通的生活。而在周鹿敏的人生辞典中,事迹与生活有幸碰撞,她的排球世界四季如春。
① 当教练,收获不嫌春色晚
除了郎平,周鹿敏是老女排里另一个从未离开排球的。33岁退役,直接走上教练岗位,一呆就是12年。执教上海女排的12年里,周鹿敏培养了王怡、诸韵颖、李轶之、刘振家、沈弘等一批名将。
尤其是诸韵颖,若没有周鹿敏,这位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最强的二传手恐怕就得走上另一条路。当年,12岁的诸韵颖在夏令营时被一个教练看中,但碍于她身材矮小,那位教练拿捏不准,便把诸韵颖带到周鹿敏面前。“她反应快,观察到位,身体也协调。身材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唯一标准。”周鹿敏当下就拍板让诸韵颖留下,这一留就是10年,诸韵颖跟着周鹿敏摸爬滚打,终成国内最强二传。
周鹿敏说自己喜欢做教练,但当教练就意味着抛开家庭。把孩子交给祖辈,过年不回家,这都是家常便饭。女儿那时患有严重哮喘,一发病就要送去医院抢救,打强心针、接氧气,很多时候还要妈妈签字做手术。曾经,周鹿敏在重庆机场苦守八小时才等来一张回上海的机票,深夜10点多赶到医院给女儿手术签字。
可惜的是,作为教练的周鹿敏没能在任内把上海女排送上全国冠军。1998年她刚因身体原因放下教鞭,上海女排就一举获得国内联赛冠军,随后便是联赛和全运会的五连冠。“看来是我运气不好。”周鹿敏笑言,“不过花终究还是开了,也很好。”
② 做推广,事业焕发又一春
辞别教练岗位,周鹿敏到上海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任调研员,一干又是十多年。有人说这是个清闲活,她可以安心享福到退休了,可她却转身投入另一份事业。当然,这事业离不开老本行——排球。这些天,她就在为上海市民大联赛气排球比赛张罗着。
2006年,周鹿敏第一次见到气排球。“看上去几乎一样,一上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说,气排球与排球,一字之差,看的人觉得形似,打的人手感则是大相径庭。排球重260克至280克,周长65厘米到67厘米;气排球又名轻排球,分量只有标准的40%,体积则是1.25倍。“球更大更轻,意味着球速更慢,容易控制但不易受伤,且场地也比标准排球场小。”说着,她一下把球拍过网去,“根本不用太大力气,一般二三十岁的小年轻,只需一天就能上手,哪怕从前是个彻底的排球门外汉。”
了解到气排球的特性,周鹿敏如获至宝,立马在上海着手推广事宜。起初,她把老年人当做主要推广人群,“特别是老年男性,谁都不好意思混在木兰拳或广场舞的人群里,而气排球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随着普陀区真如镇连续三年捧回全国比赛金奖,周鹿敏又闲不住了,她把眼光瞄向学校、办公楼,“办亲子赛,让全家老小齐上阵;办白领赛,为电脑族寻找简便易学的运动,这对拉拢排球的人气也算是侧面贡献。”
③ 续前缘,“妈妈队”情谊永在
关于老女排,当年还有个美丽约定——将来生女孩,组织一支小女排继承事业。经年累月,预言成为现实,孙晋芳、曹慧英、陈亚琼、张洁云、周晓兰、朱玲、梁艳、陈招娣、周鹿敏和郎平先后生下十位千金。但女孩们长大后却各有各的精彩,跟排球靠得最近的是陈招娣的女儿郭晨,打的是沙滩排球。
“小女排组不起来,可女排情结更割舍不了。所以,‘妈妈队’应运而生。”周鹿敏牵头,姐妹们立刻响应。不但老女排响应,老女排的弟子们只要退役当了妈,也都凝聚到“妈妈队”中,每年跟着队伍走南闯北,共续前缘。“我、招娣都当过召集人,海南、辽宁、香港我们都去打过比赛,最远的还到过欧洲。”周鹿敏说,论老女排的风光,除了一身夺不走的技艺和伤病,那就是女排精神的真实感。一起并肩奋斗的感情是具有凝聚力的,而奋斗的过程又让骨子里从此留存真实的坚强。“有了老女排那段经历,自己感觉今后任何工作都没什么困难可言了,因为再难也难不过为女排奋斗那会儿。要说女排精神财富,我想,这就是了。”
周鹿敏还透露,老女排已经传承到了第三代,只是当事人都不愿向外界公布自己荣升外婆。“是啊,哪里就老了呢!一直打排球,心里永远是一幅好春光。”
(王彦)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