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滚动

办体育有“芜湖链”将体育“归还”于民

2013年06月06日15: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中新网北京6月6日电 (张素)记者日前在安徽省芜湖市调研时发现,“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体育”已成为芜湖市体育人的共识。有别于人们的固有观念,这条体育链的终点不是金牌、而是全民。

  政府“该管的”和“不该管的”

  这条体育链的提出者、芜湖市体育局局长胡景东回忆道,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了中国人的百年体育梦”后,身为基层体育工作者的他“陷入了迷茫”。与此同时,芜湖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场馆(以下简称“奥体”)的遭遇敲醒了他。

  为安徽省第10届运动会建成的奥体“两场一馆”在2002年后始终处于闲置状态,当地政府遂将经营权交给某公司运营。但该公司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削弱了场馆的体育功能,致使政府于2009年收回场馆,并交由体育局。

  “体育局每年都要拿出200万元用于修缮管理”,胡景东回忆接手时的困境。善于钻研的他将视线投到经济理念,在办体育的过程中引入现代企业的“产权”、“法人”概念,一步步改为“安徽奥园体育产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奥园”)。董事会包括体育局、国资委、财政局等,注明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据奥园董事长黄书农介绍,公司收入连年攀升,2012年的收入比之2009年增加了335%。其中体育现代中介服务、广告、体育赛事、演艺活动等“动态收入”所占比重已达63%,超过了以租赁为主的静态收入。

  不过,当地政府并非对奥园“不闻不问”,而是通过返税的形式扶植。芜湖市体育局也将协会办公室及10个青少年训练项目放在奥园的场馆中,并实行“以奖代补”,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奥园实行“平赛结合”——平时营业、重大赛事退出营业确保体育赛事。此外还自筹资金建成约5000平方米的户外全民健身路径免费对外开放,并建立可开展13个项目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据统计每天至少有3000人在园区参加锻炼。

  部门“各挑一担”使体育覆盖全民

  即便国务院已于2009年公布并实施了全民健身条例,指出公办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记者了解到,许多学校都基于校园安全、器材维修等方面的考虑,以各种理由和接口拒绝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公众开放体育场馆。

  “体育是对人身体的教育行为”,胡景东无奈于“重担”。所幸芜湖市体育链显现出“部门协作”的优势,他们从2011年始将“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纳入领导的政府目标考核内容,这一项就占10%的分数。

  据芜湖市副市长汪华东介绍,为便于学校管理来访者,他们对公众入场锻炼实施单人单卡,规定公众体育活动时间与学生课时错开,并引入第三方保险以解决锻炼伤害纠纷。政府还承担起向公众开放的设施维修费用。

  芜湖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陈宝海表示,芜湖市共有大专院校、中小学校115所,其中的86%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部分没开放的,或是体育场馆受限、或有西藏班教学任务”,他说。据统计目前学校每年平均开放时间达80天,共有12万人次进入校园锻炼。

  不仅是教育部门,农委、妇联、工会、残联、老龄委等部门“各挑一担”,使体育赛事达到每年30次、覆盖全民。胡景东也作为规划委员会的成员,在规划用地时为体育谋求土地。

  社团“唱主角”推动体育社会化

  资料表明,目前芜湖市已有63个单项协会、每年组织公众体育活动逾200次。体育局每年安排80万元“以奖代补”,鼓励协会和社团承办或主办赛事。其中杏园社区风筝协会便连续3年举办了安徽省风筝大赛,另有全国女子手枪射击邀请赛、中国足协杯等活动落户芜湖。

  值得一提的是,击剑协会亦与芜湖县第二中学合作,建设基地及开办东湖青少年俱乐部。击剑队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在安徽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中累计获得金牌29枚。胡景东却明确表示,他不想使学生们步入金牌误区。“从客观环境来说,好苗子都已被上面挑走,我们不能一味地培养竞技体育专业选手”,胡景东说。

  击剑协会秘书长张跃华在出任教练时便为学生规划出几条路——或是将孩子们输送到省级队,或是安排他们进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就读。胡景东也表示对全市115所学校进行体育项目布局,“由协会举办实现‘体(育)教(育)结合’”。

  此外,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协会、社团也将目光投向市场,与企业“联姻”以实现竞技体育市场化运作。芜湖市击剑队于2010年与一家本土企业尝试“队企结合”,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改造、器材更新。

  更令胡景东憧憬的是,当协会实体化后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据悉射击队就通过与澳门交流、开办培训班获得收益,再反补给奥园、形成共赢。

  民众“受到宣传”积极健身

  在芜湖体育链上还有一个环节是“媒体”,胡景东认为媒体直接影响和引导受众行为,于是在电视台开辟芜湖体育栏目,每周播出15次。63岁的退休工人王来平在奥园健身步道锻炼,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提到,“看到电视宣传,不锻炼的人病多,所以每天都要运动3小时”。

  83岁的陈应才精神奕奕地告诉记者,因为看到有70岁的老年人还能劈叉,促使他加强练习韧带。“我以前是扛大米包的”,陈应才指着自己的腰说,又指着周围十余种健身器材说,“老早没有这些,近4、5年有了单杠、双杠,设施多起来了”。

  据了解,人口仅有145万人的芜湖市共建成全民健身路径214条,农民体育建设工程292个,各级体育场馆2881个,人均占有体育场馆的面积达到1.14平方米——这在全国比较领先。全市还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45名,

  此外,受到鼓舞的亦不乏企业。“不要把体育视作弱势部门或弱势群体,而是处处存在商机”,汪华东说,奥园已先后与以芜湖东方阳锐公司、繁昌孙村镇服装企业以及无为、繁昌的羽毛球生产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此前在考察芜湖时肯定了这一做法,宣传司司长张海峰也表示将把芜湖经验推广到全国,以助形成体育发展大格局。(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