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滚动

如何看待李娜呛人个性 性格鲜明是她双刃剑

2013年07月04日10:32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娜”样个性,也需有度

  本报记者 陈华

  谁也不能抹杀李娜在球场上的努力和成功,就像谁都不能忽略她接连在发布会呛声记者引发的争议一样。尊重媒体和球迷,是一名网球职业选手必备的素养,性格泼辣、态度鲜明的李娜,需要把握好个性和任性之间的分寸。

  首先,需要承认,李娜改变了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不善言辞的固有印象。“国际娜”性格开放,她的发言谈吐如同她的职业生涯一样,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

  或许是因为个性太过鲜明,李娜在2002年首度退役时就和网管中心闹得很不愉快。也许是输球后的心情不佳,李娜和媒体的关系不乏“针锋相对”。无论是输球,还是赢球,被李娜“呛”,似乎已成为记者需准备的“必要功课”。熟悉她的记者说,这是性格使然,大可一笑置之,但多数人还是会为此抱怨:李娜有些“耍大牌”。

  其次,站在道德高地指责李娜固然有失偏颇,但李娜应对媒体时的冒失和莽撞,直接导致她本人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李娜是个暴脾气,输球后肯定很不爽,但控制好自己在应对媒体时的言行,是每个职业球员必备的职业素养。

  笔者以为,李娜在应对媒体时呛人的个性,固然有她个人层面的问题,但更多是人才培养环节方面的先天缺陷。网球和足球、篮球等高度职业化的项目一样,既需要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人才培养路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无比发达,人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这就提醒李娜应该在团队里安排熟悉传媒的专业人士指导,处理好和媒体的沟通。目前来看,李娜团队似乎还缺少这样一个角色。

  此外,李娜自己也应该补上如何平和应对媒体的一课。欧洲选手在踏入职业门槛后,很早就被告知如何应付媒体,如何化解刁难。李娜既然大学学过媒体课程,就该知道尊重媒体善用媒体。

  最后,李娜作为一名体育偶像和公众人物,不仅需要彰显自己的个性,更需要承担必须的社会责任。

  李娜是一个普通人,她拥有自由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权利。然而,李娜也是一名公众人物。球迷和媒体在宽容李娜的同时,更期待李娜能分清个性和任性的区别。有个性、不任性的李娜,将会更加可爱。

  没有个性,不是李娜

  本报记者 龚洁芸

  俗话说,没有个性,不成大师。泼辣率真,敢说敢做,雷厉风行,李娜展现给世人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而正是她这样的一股子“辣劲”,才成就了现在的她。法网和温网发布会上那些“经典语录”,也只是李娜率真性格的真实体现。

  从出道以来,李娜的个性一直都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很多球迷喜爱李娜,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个性。

  从当年夺冠没有“感谢国家”到这一次的“呛记者”,李娜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十分坦诚。所以她会在赛场上朝着姜山怒吼,会对着球迷们做“闭嘴”的手势,会在发布会上反诘记者……虽然言语有些“刻薄”,但李娜并没有恶意,充其量也只是这个31岁的双鱼座女人的小脾气而已。

  事实上,李娜这一次惹出那么大的 “麻烦”,很多国外媒体都表示无法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顶尖球员多多少少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有的孤僻,有的暴躁,有的做作,也有的直率。他们中的许多,还特别喜欢李娜的张扬个性。温网现场的一位美国记者就说:“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中国记者会讨厌李娜的态度,我认为她很有个性,我希望她能保持自己的风格,千万不要改。”美国著名网球专家波多也曾在博客《中国式个性》中写道:“职业网球的全部,不只是球场上的高下。让自己打得漂亮,活得精彩,才是WTA倡导的网球生活方式。请中国球员多一些个性,让我们可以区分每一个,记住每一个。”而李娜,正是最具代表性的那一个。

  事实上,网球场上从不缺乏个性张扬的球员。已退役的球员麦肯罗就是其中一个,人们早就记不清楚麦肯罗与主裁、边裁、球迷争吵过多少次,他甚至有将摄影记者的照相机踢翻的经历。脾气火爆、酷爱摔拍子的还包括萨芬。而小威在2009年美网决赛时更因辱骂司线被判罚分导致输掉了比赛。就算是英国本土的“红人”穆雷,也总是对媒体摆出一副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神态。我们不是说这些行为都是对的,只是在网球赛场上,这些都属于“比赛的一部分”。

  谁都知道,对于职业网球选手来说,任何一场比赛,都意味着高强度和高压力。他们的一个失误或是一场失利,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生存,甚至直接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他们的“出言不逊”或许面目可憎,但也不过是他们在高压下寻求的一种发泄而已。

  所以,只要没有危及道德底线,就请给李娜多一点宽容和理解。让她继续率真,也容忍她的小脾气。

(来源:解放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