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9月13日体育专电(记者李博闻 汪伟 李放)篮球项目首设青年组和“一冠三金”是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一大亮点。成年男篮依旧是“广东帮”的天下,过于紧密的赛制临时更改,使两场半决赛的一边倒局面让人失望,东道主辽宁队的一路强势和决赛中的顽强是少有的惊喜。“九冠王”解放军则在女篮成年组笑傲群芳,老国手苗立杰、卞兰“最后一届全运会”的言之凿凿空留一声叹息。
再看U18小男篮,周琦的强势表现让人们对青黄不接的中国男篮充满希望,小女篮的杨衡瑜、李梦、杨力维都是可造之材。但是人们眼里的“好苗子”大多是身高马大的内线队员,中国篮球长期渴望的后卫人才依然是神龙身上若隐若现看不真切的“尾巴”。
正如篮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时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的,“U18的竞赛杠杆作用显现,后备人才培养初见成效”。另一位篮管中心副主任李金生也对新华社记者说:“(女篮)也发现了一些好队员,像八一、辽宁、黑龙江的,都不错。”
对于中国各级国家集训队来说几个好苗子就够用,但是对于中国篮球的基础而言,现在青少年在训人数远远没有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级训练网”健在时候的容量。进入八强的队伍还是原来篮球基础好的那几个省市和解放军,之前广东、辽宁“预订”男篮决赛席位的预测也没有新的注脚。广东卫冕,强者恒强,辽宁、解放军、广东、江苏、山东位列篮球项目奖牌榜前五。中国篮球的基础并没有真正做大,而“一冠三金”的政策和一些地方体育局“借鸡生蛋”的把戏无疑增加了金牌竞争的诡秘性和残酷性。 一组男女篮的伤病对比成为本届全运会的有趣现象。细心的媒体球迷会发现,此前在菲律宾亚锦赛上表现不佳的几名国手全运会上都有不错的发挥。郭艾伦场场耀眼,场均17·5分5·7次助攻;孙悦也有“22+8”的高光时刻,朱芳雨、王仕鹏两位亚锦赛“打铁匠”更是全运赛场“满血复活”。
朱芳雨表示:“国家队和省队是两种模式去打球,自己都尽了力。”广东队主帅杜峰则说:“伤病的恢复、封闭式的刻苦训练是状态回勇的原因。”
而女篮成年组半决赛,黑龙江不敌解放军,主力苗立杰下半场遭“雪藏”一分钟没打。同样的事情继续发生在决赛,代表江苏出战的卞兰在上半场神勇的情况下,下半场整场被按在板凳席上。记者赛后曾分别询问苗立杰和卞兰,得到的相同答案都是“腰伤”。
同样的伤病,一个让男篮国手们服入“回春丹”,一个让女篮国手们守护“饮水机”。曾有媒体揣测,前者是因为国手们为了全运会的丰厚奖金,在亚锦赛“留一手”;后者则是因为地方体育局间的契约和交换产生的“默契效果”。女篮四强之中东道主辽宁外,三支都有部队球员的身影。
在此不论揣测的真实度,既然全运会的金牌如此珍贵,而U18的竞赛杠杆也确实起到了让各地方体育局重视青年后备人才的效果,但是这种“救急救不了穷”的政策无法真正解决青训体系已成断壁残垣的现实难题。全运会还没有打完,很多教练就急切想知道下一届全运会是否设立U22年龄组比赛?如果没有,那么本届的大部分小男篮和小女篮队员都将改行转业,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再为体育局的金牌战略做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