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体育>>环湖赛2013年第十二届>>走进大美青海

海子青年诗歌节为德令哈增添文化意蕴

2013年12月31日15:55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海子青年诗歌节为德令哈增添文化意蕴

  新华网西宁12月26日电(记者李琳海)昏暗的灯光,轻柔的音乐,还有正在播放的海子诗歌朗诵磁带……走入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海子诗歌陈列馆,这座拥有青瓦与雕梁的徽派建筑讲述着海子与这座高原小镇的情缘与过往。

  1988年夏,诗人海子经过戈壁上的高原小镇德令哈,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1989年,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一座雨水中荒凉的城。”这是海子眼中的高原小镇。

  时隔24年,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参加大昆仑文化高峰论坛的40余位诗人及学者,走入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缅怀这位富有才情的早逝诗人。

  “一首诗天堂花开,一个人尘世结缘。”在海子诗歌陈列馆的门框上,诗人吉狄马加写下这样的对联。

  “德令哈,这座高原小城,海子眼中一座荒凉的小城,今天却因为海子的一首诗,进入当代人的视野。”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吴思敬说,“太阳、土地、麦地是海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境,而拥有草原、马背、经幡、烈日,以及多民族且文化多样的高原,则触动了海子敏感而脆弱的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记住了海子!”吴思敬说,“真希望面朝高原巴音河畔的诗歌陈列馆,也能使早逝的海子感受到世人对他的缅怀之情。”

  如今巴音河畔,7吨重的昆仑玉原石上,雕刻着海子的塑像,庄重的塑像与其一侧占地1300余平方米的海子纪念馆交相辉映。同时,20余首诗作镌刻在石碑上变成了一部部石书,留在了海子曾经隔窗相望的地方。

  吴思敬认为,从《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七月不远》等诗作中可以看出,海子曾深深迷恋着高原。

  长期致力于西部文化研究的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在这三江源头,在这具有山性、水性、诗性与莽性的昆仑山下,是德令哈选择了海子,也是海子选择了德令哈。

  “这是诗性的生命与诗性的土地互相选择的结果。”肖云儒说。

  “如今,无论是建于高原的海子诗歌陈列馆,还是位于秦皇岛的海子纪念园,身处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仍然在寻觅昔日海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希望这里能成为海子诗意的栖居,成为人们精神的高地。”他说。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新闻系的学生闻婷说,是海子,让我了解了青藏线上的小镇德令哈,曾是历史上“南丝绸之路”主要驿站的德令哈也因为海子而彰显出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海子的泪水湿润了荒凉的戈壁,草原的尽头长出了梦里的青稞。”网友风一样的男人说。

  自2012年起,中国·青海海子青年诗歌节在德令哈市举办,高原人用藏语、蒙古语、汉语动情朗诵海子的诗作,呼唤海子的在天之灵。

  海子的名字被岁月的刻刀雕刻在一个城市的广场。时下,全新的德令哈也在悄然修改着诗人生前赋予这座小城的意境。

  肖云儒说,这座在高原柴达木盆地、在戈壁滩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娓娓讲述西部人的刚强。

  经济发展后的德令哈人没有停止文化发展的脚步,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昆仑山交响音乐会、海子青年诗歌节以及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为德令哈增添文化意蕴。

  “曾经的荒凉小镇迸发出经济、文化齐头发展的动力,那个海子笔下悲伤的地方亦可用雪域酒歌驱散寂寞。”肖云儒说。

  几场雪后,冬日里的德令哈已是银装素裹,高原情人湖托素湖与柯鲁克湖旁枯黄的芦苇还在风中摇曳,仿佛呼唤着这位昔日游子的归来。

(责编:胡雪蓉、张帆)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